题云龙草堂石磬

苏轼

折为督邮腰,悬作山人室。
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滨石。

拼音

zhé wéi dū yóu yāo,xuán zuò shān rén shì。
shū fēi pú shàng yīn,xìn shì sì bīn shí。

注释

  1. 督邮腰:指磬石弯曲如督邮(汉代监察官)折腰
  2. 山人室:隐士居所(指云龙草堂)
  3. 濮上音:商纣时濮水畔的靡靡之音(《韩非子》)
  4. 泗滨石:泗水之滨的磬石(《尚书·禹贡》贡品)

译文

弯曲似督邮折腰之状,高悬于隐士草堂之中。
绝非濮水畔的淫靡之声,确是泗水滨的雅正之音。

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43岁任徐州知州时。为友人张天骥云龙草堂石磬题咏,通过器物鉴赏展现其音乐美学观,是苏轼咏物诗代表作。

赏析

  1. 双关手法:
  • “督邮腰”(形态+典故)
  • “山人室”(场所+身份)
  1. 音律对比:
  • 否定”濮上音”(俗乐)
  • 肯定”泗滨石”(雅乐)
  1. 炼字艺术:
  • “折”字状物精准
  • “悬”字空间构建
  • “信”字判断有力

评价

  1. 宋·黄庭坚:”二十字说尽古今石磬。”
  2. 明·杨慎:”‘殊非”信是’四字,乐律判然。”
  3. 清·纪昀:”以史笔为咏物诗,独辟蹊径。”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