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望南山,不见南山根。
草树露颠顶,樛枝空复繁。
铜瓶取井水,已至尚余温。
天风一吹拂,的皪成璵璠。
拼音
chén xīng wàng nán shān,bù jiàn nán shān gēn。
cǎo shù lù diān dǐng,jiū zhī kōng fù fán。
tóng píng qǔ jǐng shuǐ,yǐ zhì shàng yú wēn。
tiān fēng yī chuī fú,dí lì chéng yú fán。
注释
- 晨兴:清晨起身(陶渊明”晨兴理荒秽”)
- 樛枝:弯曲的树枝(《诗经》”南有樛木”)
- 的皪:明亮貌(司马相如《上林赋》)
- 璵璠:美玉(《左传》”璵璠之宝”)
译文
清晨起身眺望南山,却看不见山脚根基。
草木显露顶端轮廓,盘曲枝干徒然繁密。
铜瓶打来井水,提回时仍带余温。
天风忽然吹过,平凡水珠竟成美玉光华。
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54岁首次罢相后退居江宁时。诗中通过晨起观察的平凡细节,展现其”即物见理”的哲学思考,是”半山体”转型期代表作。
赏析
- 观察层次:
- 宏观(山体缺失)
- 中观(树冠形态)
- 微观(水珠光影)
- 哲理表达:
- “不见根”的认知局限
- “空复繁”的存在思考
- “水化玉”的顿悟境界
- 炼字艺术:
- “露”字显观察角度
- “空”字含批判意识
- “的皪”状光影变幻
评价
- 宋·叶梦得:”王公半山诗,愈朴愈真。”
- 明·王世贞:”后四字真堪与陶公’此中有真意’对看。”
- 清·方东树:”以理学入诗而不腐,惟荆公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