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次周焘韵游天竺观激水

苏轼

道眼转丹青,常于寂处鸣。
早知雨是水,不作两般声。

拼音

dào yǎn zhuǎn dān qīng,cháng yú jì chù míng。
zǎo zhī yǔ shì shuǐ,bù zuò liǎng bān shēng。

注释

  1. 道眼:禅悟之眼(佛家语)
  2. 丹青:绘画(此处喻自然景观)
  3. 两般声:两种不同的声响(禅宗公案用语)

译文

悟道之眼将山水化作丹青,常在寂静处听见天籁鸣响。
若早知雨水本质仍是水,便不会区分雨落与水流的声响。

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55岁任杭州知州时。次韵友人周焘游天竺观瀑诗,借自然现象阐发”万法归一”的禅理,是其山水禅理诗代表作。

赏析

  1. 禅理表达:
  • “道眼”与”丹青”的转识
  • “雨是水”的物性认知
  • “不作两般”的平等观
  1. 艺术特色:
  • 前二句写实(视觉→听觉)
  • 后二句写意(现象→本质)
  • 二十字包含完整禅悟过程

评价

  1. 宋·惠洪:”子瞻此绝,可抵《楞严》一章。”
  2. 明·袁宏道:”‘不作两般声’五字,说尽禅门三昧。”
  3. 清·纪昀:”以画家手眼作禅家诗,古今独步。”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