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游洞

苏轼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
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拼音

dòng yǔ fēi fēi bàn chéng xuě,yóu rén jù dòng cāng tái huá。
bù cí xié bèi yán dǐ mián,dòng kǒu yún shēn yè wú yuè。

注释

  1. 冻雨:寒雨(《楚辞》”使冻雨兮洒尘”)
  2. 屦(jù):麻鞋
  3. 苍苔:青苔(谢灵运”绿筱媚清涟”意象发展)
  4. 洞霄宫:杭州道教名观(大涤山洞霄宫)

译文

冷雨纷飞已半凝作雪,游人的草鞋冻在湿滑青苔上。
却甘愿带着被褥睡在岩洞底,但见洞口云浓夜深不见月光。

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冬,苏轼38岁任杭州通判时。记录其冒雪探访洞霄宫的经历,展现其”遇险愈奇”的审美态度,是苏轼早期山水诗代表作。

赏析

  1. 视听通感:
  • 视觉:”冻雨””云深”
  • 触觉:”屦冻””苔滑”
  • 温度觉:”半成雪”
  1. 结构张力:
  • 前二句极写行路艰险
  • 后二句突转安之若素
  1. 禅意体现:
  • “携被眠”的随遇而安
  • “夜无月”的空明境界

评价

  1. 宋·惠洪:”子瞻此作,得柳宗元《小石潭记》三昧。”
  2. 明·袁宏道:”‘云深夜无月’五字,是画家不能到处。”
  3. 清·纪昀:”后二句化苦为乐,见东坡本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