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聊占水中洲,岂即乘桴逐圣丘。
身与凫飞仍雁集,心能茅靡亦波流。
由来杞梓常先伐,谁谓菰蒲可久留。
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拟延驺。
拼音
shēng yá liáo zhàn shuǐ zhōng zhōu,qǐ jí chéng fú zhú shèng qiū。
shēn yǔ fú fēi réng yàn jí,xīn néng máo mǐ yì bō liú。
yóu lái qǐ zǐ cháng xiān fá,shuí wèi gū pú kě jiǔ liú。
chéng xìng wú lú zhī wèi yàn,gù yí xiū zhú nǐ yán zōu。
注释
- 水中洲:水中小块陆地(喻隐居之所)
- 乘桴:乘坐木筏(典出《论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圣丘:孔子(字仲尼)
- 杞梓:优质木材(喻杰出人才)
- 菰蒲:水生植物(喻平凡之物)
- 延驺:迎接贵客(驺:古代显贵的骑从)
译文
暂且在水中小洲安身,岂能效仿孔子周游列国?
身如野鸭时飞时栖,心似茅草随风起伏。
自古良材先遭砍伐,谁说平凡能得长久?
知您未厌我的陋室,特移翠竹恭候车驾。
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56岁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时。诗中通过水洲意象抒写其政治失意后的处世哲学,是”半山体”晚期代表作。
赏析
- 意象体系:
- 水文意象(洲/桴/波流)
- 植物意象(茅/杞梓/菰蒲/竹)
- 禽鸟意象(凫/雁)
- 艺术手法:
- “身与心”的二元对立统一
- “杞梓/菰蒲”的强烈对比
- “移竹”动作的含蓄表达
- 思想内涵:
- 对孔子”乘桴”说的反思
- 对人才命运的深刻认知
- 隐而不退的精神姿态
评价
- 宋人叶梦得:”介甫此律,得《庄》《骚》之遗。”
- 明人李东阳:”‘心能茅靡’句,宋人理趣之冠。”
- 清人方东树:”结句见其用世之志未尝忘。”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