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息此壤,以藩幽台。
有神司之,随取而培。
帝敕下民,无敢或开。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帝茫不知,谁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使民前知,是役於民。
无是坟者,谁取谁干。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拼音
dì xī cǐ rǎng,yǐ fān yōu tái。
yǒu shén sī zhī,suí qǔ ér péi。
dì chì xià mín,wú gǎn huò kāi。
wéi dì bù yán,yǐ léi yǐ yǔ。
wéi mín zhī zhī,xìng dì zhī nù。
dì máng bù zhī,shuí gǎn yǐ gào。
dì nù bù cháng,xià tǔ shì zhèn。
shǐ mín qián zhī,shì yì yú mín。
wú shì fén zhě,shuí qǔ shuí gān。
wéi qí dì zhī,shì yǐ shè zhī。
注释
- 幽台:帝王居所(喻权力中心)
- 司:掌管
- 培:培育/巩固
- 敕:诏令
- 的:箭靶(喻政治目标)
- 射:实施(喻政策推行)
译文
天帝安居此方,屏障深宫高台。
神明暗中执掌,随时取用培栽。
降诏严禁百姓,不得擅自开采。
天帝从不言语,只示雷电风雨。
百姓揣测圣意,庆幸未触天怒。
天帝浑然不觉,谁敢直言相告?
天怒变幻无常,大地震动不安。
若要未卜先知,反成百姓负担。
若无明确准则,谁人敢作敢为?
唯有瞄准靶心,方能有的放矢。
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54岁任杭州知州时。诗中借天帝意象暗讽新党变法,体现其”元祐更化”期间的政治态度,是苏轼政治讽喻诗的代表作。
赏析
- 结构特征:
- 前八句:构建”天帝-百姓”权力隐喻
- 后六句:揭示政治运作弊端
- 艺术手法:
- “雷雨”喻政令无常
- “的之/射之”的军事隐喻
- 双重叙事结构(表层神话/深层政治)
- 思想内涵:
- 对专制权力的批判
- 对民生多艰的关怀
- 政治改革的理想
评价
- 宋人黄庭坚:”东坡此篇,得《小雅》怨诽之旨。”
- 明人李贽:”‘谁敢以告’四字,写尽古今谏臣困境。”
- 清人纪昀:”托天神以讽人事,深得屈子遗意。”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