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蒸民,为之鼻口。
美者可嚼,芬者可嗅。
美必有恶,芬必有臭。
我无天游,六凿交斗。
骛而不返,硅步商受。
伟哉先师,安此微陋。
孟贲股栗,虎豹却走。
眇然其身,中亦何有。
我求至乐,千载无偶。
执瓢从之,忽焉在後。
拼音
tiān shēng zhēng mín,wèi zhī bí kǒu。
měi zhě kě jué,fēn zhě kě xiù。
měi bì yǒu è,fēn bì yǒu chòu。
wǒ wú tiān yóu,liù záo jiāo dòu。
wù ér bù fǎn,guī bù shāng shòu。
wěi zāi xiān shī,ān cǐ wēi lòu。
mèng bēn gǔ lì,hǔ bào què zǒu。
miǎo rán qí shēn,zhōng yì hé yǒu。
wǒ qiú zhì lè,qiān zǎi wú ǒu。
zhí piáo cóng zhī,hū yān zài hòu。
注释
- 蒸民:众民(《诗经》”天生蒸民”)
- 六凿:六情(喜、怒、哀、乐、爱、恶)
- 硅步商受:典出《庄子》形容拘谨之态
- 孟贲:古代勇士
- 股栗:双腿发抖
- 执瓢:典出《论语》”颜回箪瓢陋巷”
译文
上天创造众生,赋予口鼻感官。
美味可供咀嚼,芳香可供嗅闻。
但美好必伴丑恶,芬芳必含腐臭。
我未能达观,六情交战不休。
追逐外物不返,举止拘谨难受。
伟大啊颜回先师,安于贫陋之境。
连勇士都腿颤,虎豹见之退避。
其身形虽渺小,胸中却含宇宙。
我追寻人生至乐,千年来唯一知己。
愿执瓢追随其后,却总落在他身后。
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7岁谪居黄州时。诗中通过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抒写自己在逆境中的精神追求,是其”黄州时期”哲理诗的代表作。
赏析
- 结构艺术:
- 前八句:说理(自然法则→自我困境)
- 中六句:咏史(颜回境界)
- 后四句:抒怀(自我追求)
- 艺术特色:
- “美恶””芬臭”的辩证思维
- “孟贲股栗”的夸张对比
- “执瓢从之”的典故新用
- 思想内涵:
- 对儒家安贫乐道的诠释
- 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 贬谪中的自我调适
评价
- 宋人黄庭坚:”东坡此作,得孔颜乐处。”
- 明人李贽:”‘中亦何有’四字,道尽圣贤气象。”
- 清人王文诰:”通篇以《庄》语解《论》,乃东坡独造。”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