泂酌亭

苏轼

酌彼两泉,挹彼注兹。
一瓶之中,有渑有淄。
以瀹以烹,众喊莫齐。
自江徂海,浩然无私。
岂弟君子,江海是仪。
既味我泉,亦哜我诗。

拼音

zhuó bǐ liǎng quán,yì bǐ zhù zī。
yī píng zhī zhōng,yǒu miǎn yǒu zī。
yǐ yuè yǐ pēng,zhòng hǎn mò qí。
zì jiāng cú hǎi,hào rán wú sī。
kǎi tì jūn zǐ,jiāng hǎi shì yí。
jì wèi wǒ quán,yì jì wǒ shī。

注释

  1. 泂酌亭:苏轼在密州所建亭名(典出《诗经·泂酌》)
  2. 渑淄:渑水与淄水(山东两条味道不同的河流)
  3. 瀹(yuè):煮
  4. 岂弟(kǎi tì):和乐平易(《诗经》典)
  5. 哜(jì):品尝(兼指品诗)
  6. 江海是仪:以江海为典范(《礼记》”江海不择细流”典)

译文

舀取两处清泉水,从此处注彼器中。
一瓶水中相融汇,渑淄二味本不同。
或煮茶或烹佳肴,众口纷纭味难同。
自江入海浩荡去,胸襟开阔本为公。
和乐君子德高尚,江海气度是楷则。
既品我亭中甘泉,亦赏我笔下诗作。

背景

此诗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41岁任密州知州时。借泂酌亭中调和两泉之事,抒写其”和而不同”的政治理念,暗喻对新旧党争的超越立场。

赏析

  1. ​​艺术特色​​:
    • 双关修辞:”哜”兼指品泉与品诗
    • 意象叠加:水(泉/渑淄/江海)与味觉(烹/味/哜)的交织
    • 经典化用:五处经学典故的自然融合
    • 结构对称:前六句叙事,后六句抒怀
  2. ​​思想内涵​​:
    • 政治哲学:”众喊莫齐”的包容思想
    • 文化胸襟:”浩然无私”的士人精神
    • 艺术互通:泉水与诗歌的味觉通感
    • 地方治理:密州任期的实践智慧

评价

  1. 宋代黄庭坚《山谷题跋》:
    “‘渑淄一瓶’四字,道尽东坡处世妙谛。”
  2.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
    “二十四字中,具见儒者气象、诗家手段。”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