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
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
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
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鲂鱼冷难捕。
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拼音
tái shàng yǒu kè yín qiū fēng,bēi shēng xiāo sàn piāo rù kōng。
tái biān yóu nǚ lái qiè tīng,yù xué shēng tóng yì bù tóng。
jūn bēi jìng hé shì,qiān lǐ jīn chéng liǎng zhì zǐ。
bái mǎ wéi sāi fèng wéi guān,shān chuān wú rén kōng zì xián。
wǒ bēi yì hé kǔ,jiāng shuǐ dōng gēng shēn,
fáng yú lěng nán bǔ。
yōu yōu jiāng shàng tīng gē rén,
bù zhī wǒ yì tú bēi xīn。
注释
- 金城:坚固城池(指远方戍边之地)
- 稚子:幼子
- 白马为塞:化用《史记》”白马之盟”典故
- 凤为关:虚指险要关隘
- 鲂鱼:长江名贵鱼种(喻生计艰难)
- 悲辛:悲苦与辛酸
译文
高台有人悲吟秋风,萧瑟声散入苍穹。
游女悄悄驻足聆听,想学其声难会其衷。
你为何如此悲伤?原是千里戍边难见幼童。
白马山作边塞凤岭为关,壮丽山河空寂无人踪。
我的悲苦又为何?冬日江水寒彻骨,鲂鱼难捕生计空。
江上那些听歌闲客,哪知我心中百味交融。
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7岁谪居黄州时。诗中通过对比戍边者与渔者的不同悲苦,反映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是苏轼”黄州时期”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作。
赏析
- 结构艺术:
- 双层悲情对照(戍边者vs渔者)
- 旁观者视角(游女/听歌人)的叙事框架
- 艺术特色:
- “声同意不同”的哲学思考
- “白马为塞”的典故新用
- 散文化句式的情感张力
- 思想内涵:
- 对边患问题的忧虑
- 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 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
评价
- 宋人黄庭坚:”此篇得《国风》哀而不伤之旨。”
- 明人杨慎:”‘不知我意’句,子瞻自道也。”
- 清人王文诰:”东坡黄州诗,当以此篇为最沉痛。”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