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未来襄阳愁,提戈入市裹毡裘。
自从毡裘南渡沔,襄阳无事多春游。
襄阳春游乐何许。
岘山之阳汉江浦。
使君朱旆来翻翻,人道使君似羊杜。
道边逢人问洛阳,中原苦战春田荒。
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
拼音
shǐ jūn wèi lái xiāng yáng chóu,tí gē rù shì guǒ zhān qiú。
zì cóng zhān qiú nán dù miǎn,xiāng yáng wú shì duō chūn yóu。
xiāng yáng chūn yóu lè hé xǔ。
xiàn shān zhī yáng hàn jiāng pǔ。
shǐ jūn zhū pèi lái fān fān,rén dào shǐ jūn sì yáng dù。
dào biān féng rén wèn luò yáng,zhōng yuán kǔ zhàn chūn tián huāng。
běi rén wén dào xiāng yáng lè,mù sòng fēi hóng yīng duàn cháng。
注释
-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毡裘:北方游牧民族服饰(指代金兵)
- 沔:汉水上游
- 羊杜:西晋名将羊祜、杜预(曾镇守襄阳)
- 朱旆:红色旌旗(官员仪仗)
- 飞鸿:北归大雁(喻指北方遗民)
译文
长官未到任时襄阳愁云密布,金兵持械入城身着毛裘。
自敌军南渡汉水后,襄阳太平春游盛行。
襄阳春游何等欢畅?岘山南麓汉水之滨。
长官旌旗迎风招展,百姓赞其如羊祜杜预般贤明。
路边逢人打听洛阳,中原苦战农田荒芜。
北方遗民闻听襄阳欢乐,目送大雁南飞定当断肠。
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苏轼时年34岁任襄阳府学教授。诗中通过襄阳战前战后对比,反映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民众的不同命运,暗含对朝廷偏安政策的批评。
赏析
- 结构艺术:
- 今昔对比(战乱vs太平)
- 空间对照(襄阳vs中原)
- 情感递进(乐景衬哀情)
- 艺术特色:
- “裹毡裘”的借代手法
- “目送飞鸿”的意象经营
- 乐府民歌的叙事风格
- 思想内涵:
- 对和平的珍视
- 对遗民的同情
- 对英雄政治的期待
评价
- 宋人周必大:”子瞻此作,得《国风》讽刺之旨。”
- 明人王世贞:”‘目送飞鸿’句,含蓄不尽,得唐人三昧。”
- 清人纪昀:”东坡少作已见家国情怀。”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