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阁

秦观

弥猴镜里三身现,龙女珠中万象开。
未若此轩人散後,水光清泛月华来。

拼音

mí hóu jìng lǐ sān shēn xiàn,lóng nǚ zhū zhōng wàn xiàng kāi。
wèi ruò cǐ xuān rén sàn hòu,shuǐ guāng qīng fàn yuè huá lái。

注释

  1. 净因院:汴京佛寺(《东京梦华录》载”净因院在旧曹门外”)
  2. 三身:佛法身、报身、化身(《金刚经》”如来三身”)
  3. 龙女珠:龙女献珠典故(《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译文

猕猴照镜现三身,龙女宝珠显大千。
不如此轩人散尽,水光潋滟月华现。

背景

此诗作于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54岁任翰林学士时。通过题咏佛寺,展现其”空静”美学思想,反映元祐更化期的精神调适。

赏析

  1. ​​艺术特色​​:
    • 佛理具象化:以”猕猴镜””龙女珠”喻佛法精微
    • 对比手法:佛经奥义与自然真趣的意境反差
    • 炼字精准:”泛”字写月光流动感
    • 空间留白:”人散後”的澄明境界
  2. ​​思想内涵​​:
    • 禅悟境界:超越经义的直观体验
    • 自然美学:水月交融的宇宙真趣
    • 人文关怀:喧嚣后的精神沉淀
    • 佛儒融通:佛法与士大夫情趣的结合

评价

  1. 宋代惠洪《冷斋夜话》:
    “‘水光月华’四字,道尽东坡空明三昧。”
  2.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二十八字中,具见元祐时期诗禅合流之妙。”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