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
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拼音
lù sāi hóng qí zhù,lóng tíng cuì niǎn huí。
zhān wéi wàng fēng jǔ,qióng lú xiàng rì kāi。
hū hán dùn sǎng zhì,tú qí jiē zhǒng lái。
suǒ biàn qíng shān ròu,wéi gōu xiàn jiǔ bēi。
rú hé hàn tiān zǐ,kōng shàng chán yú tái。
注释
- 鹿塞:指边塞地区
- 鸿旗:大旗,指帝王仪仗
- 龙庭:指突厥可汗的宫帐
- 翠辇:帝王车驾
- 毡帷:毛毡制成的帐篷
- 穹庐:游牧民族的圆形帐篷
- 呼韩:指匈奴呼韩邪单于,此处代指突厥首领
- 顿颡:叩首行礼
- 屠耆:匈奴官名,此处指突厥贵族
- 索辫:梳着辫子(指突厥人)
- 韦鞲:皮制的臂套
- 单于台:汉代接受匈奴朝见的场所
译文
边塞之上,帝王仪仗的大旗高高飘扬;可汗的宫帐前,翠羽装饰的车驾缓缓归来。
毡帐的帷幕随风轻轻飘动,圆形的帐篷朝着太阳方向敞开。
突厥的首领们恭敬地前来叩首行礼,贵族们一个接一个地陆续到来。
梳着辫子的侍从们手捧香气扑鼻的烤肉,戴着皮制臂套的仆人恭敬地献上美酒。
想当年汉朝的天子,也不过是徒然地登上单于台接受朝拜罢了。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当时炀帝北巡至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接受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的朝拜。这次会盟标志着隋朝对突厥的优势地位,展现了隋朝的强盛国威。
赏析
- 展现民族交融的历史场景
诗歌生动描绘了隋朝与突厥会盟的盛大场面,”毡帷”、”穹庐”、”索辫”等意象极具民族特色,展现了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 对比手法凸显政治成就
末两句”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通过对比汉代与匈奴的关系,凸显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成就,体现了炀帝的政治抱负。 - 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
全诗仅十句,却完整描绘了整个朝见仪式的场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活动,层次分明,画面感极强。 - 体现帝王气度
诗中”龙庭翠辇回”、”呼韩顿颡至”等句,既表现了突厥首领的臣服,也展现了隋炀帝作为中原帝王的威严气度。 - 历史价值重大
作为隋朝与突厥关系的重要见证,此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隋代民族政策的第一手资料。
评价
- 唐代魏征在《隋书》中评价:”炀帝好为文辞,每有所感,辄赋诗言志,此篇可见其怀远之略。”
-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及:”炀帝此诗,虽夸耀己功,然实记当时盛事。”
-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炀帝边塞诗,气骨遒劲,已开盛唐边塞诗先声。”
-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隋炀帝诗多浮艳,唯此篇颇具雄浑之气。”
- 现代学者范文澜认为:”此诗反映了隋朝鼎盛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