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史祥诗

杨广

伯煚朝继重,夏侯亲遇深。
贵耳唯闻古,贱目讵知今。
早𢶏劲草质,久有背淮心。
扫逆黎山外,振旅河之阴。
功已书王府,留情太仆箴。

拼音

bó jiǒng cháo jì zhòng,xià hóu qīn yù shēn。
guì ěr wéi wén gǔ,jiàn mù jù zhī jīn。
zǎo jiǎn jìng cǎo zhì,jiǔ yǒu bèi huái xīn。
sǎo nì lí shān wài,zhèn lǚ hé zhī yīn。
gōng yǐ shū wáng fǔ,liú qíng tài pú zhēn。

注释

  1. 伯煚:指史祥祖先,喻其家世显赫
  2. 夏侯:指夏侯婴,喻受君主信任
  3. 贵耳:重视听闻
  4. 贱目:轻视眼见
  5. 劲草:比喻坚贞品格
  6. 背淮:指离开故土效忠朝廷
  7. 黎山:指边疆地区
  8. 河之阴:黄河南岸
  9. 王府:指朝廷
  10. 太仆:官职名,指史祥

译文

你的家族世代显赫如伯煚,深受信任好比夏侯婴。
人们总是推崇古代传闻,却轻视眼前的事实。
你早已具备劲草般的坚贞品格,长久怀着报效朝廷的决心。
在遥远的黎山之外扫平叛逆,在黄河之南整顿军队建立功勋。
你的功绩已载入朝廷史册,我特意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太仆的勉励。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时期,是赐给大臣史祥的御制诗。史祥是隋朝名将,曾参与平定汉王杨谅叛乱,立下战功。炀帝通过此诗表彰史祥的功绩,勉励他继续为朝廷效力,展现了隋炀帝驾驭功臣的政治手腕。

赏析

  1. 用典精当,寓意深刻
    诗歌开篇连用”伯煚”、”夏侯婴”两个典故,既赞美史祥家世显赫,又暗示其受君主信任,含蓄而得体。”劲草”、”背淮”等意象的运用也十分贴切。
  2. 对比手法凸显主题
    “贵耳唯闻古,贱目讵知今”形成古今对比,既批评了厚古薄今的社会风气,又突出了史祥当代功绩的价值,构思巧妙。
  3.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前四句写史祥的家世与品格,中间四句述其战功,最后两句点明写作目的,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4. 语言简练,气度不凡
    全诗仅十句,却完整表达了表彰功绩、勉励臣子的多重意图,展现了帝王诗歌的恢弘气度。
  5. 政治与艺术的结合
    此诗既是一首艺术佳作,更是一份政治文书,体现了隋炀帝将诗歌作为政治工具的高超手腕。

评价

  1. 唐代魏征在《隋书》中评价:”炀帝赐功臣诗,多寓劝勉,此篇尤为得体。”
  2.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注云:”隋主赐史祥诗,可见其驾驭功臣之术。”
  3.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炀帝此诗,典重浑厚,已具盛唐气象。”
  4.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说:”赐臣下诗难在得体,此篇不卑不亢,最见功力。”
  5. 现代学者陈寅恪指出:”此诗体现了隋炀帝以文治国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