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渡淮诗

杨广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拼音

píng huái jì miǎo miǎo,xiǎo wù fù fēi fēi。
huái diàn wèi fēn sè,yāng mǎng gòng chén huī。
qíng xiá zhuǎn gū yǔ,jǐn fān chū cháng qí。
cháo yú shí yuè làng,shā qín míng yù fēi。
huì dài gāo qiū wǎn,chóu yīn shì shuǐ guī。

注释

  1. 淼淼:水面辽阔的样子
  2. 霏霏:雾气弥漫的样子
  3. 淮甸:淮河两岸的平原
  4. 泱漭:水面广阔无边的样子
  5. 孤屿:水中孤立的岛屿
  6. 锦帆:华丽的船帆
  7. 长圻:长长的河岸
  8. 沙禽:栖息在沙滩的水鸟
  9. 高秋:深秋时节
  10. 逝水:流去的河水

译文

平静的淮河水面辽阔无边,清晨的雾气又弥漫朦胧。
淮河两岸的景色尚未分明,茫茫水面与晨光融为一体。
晴朗的霞光映照着水中孤岛,华丽的船帆从长长的河岸驶出。
潮水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浪花,沙滩上的水鸟鸣叫着即将飞起。
待到深秋时节日暮时分,望着流逝的河水不禁心生愁绪。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巡游淮河期间。大业元年(605年),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其后多次沿运河南巡。此诗描写了清晨渡淮时的景色,既展现了炀帝对自然风光的敏锐观察,也隐约流露出帝王巡游时的复杂心绪。

赏析

  1. 细腻的晨景描写
    诗歌开篇以”淼淼”、”霏霏”等叠词生动描绘了淮河清晨水雾朦胧的景象,”未分色”三字精准捕捉了黎明时分天地混沌的视觉感受。
  2. 动静结合的画面
    诗中既有”平淮”、”晓雾”的静态景物,又有”鱼跃”、”禽鸣”的动态瞬间,还有”锦帆出”的行进画面,构成丰富多变的视觉层次。
  3. 色彩运用的巧妙
    “晴霞”与”锦帆”形成红、彩的亮色点缀,与”泱漭”的水天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4. 情感含蓄而深沉
    结尾”愁因逝水归”一句,将眼前的流水与人生感慨相联系,含蓄地表达了帝王巡游时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5. 对唐代山水诗的影响
    此诗写景技巧纯熟,意境开阔,已初具盛唐山水诗的规模,体现了隋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过渡性特征。

评价

  1. 唐代魏征《隋书》评:”炀帝巡游之作,此篇最得山水之趣。”
  2.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晴霞转孤屿’一句,已开唐人三昧。”
  3.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山水诗,清丽俊爽,此篇尤见工力。”
  4.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隋炀’淮甸未分色’五字,写晓景入神。”
  5. 现代学者袁行霈指出:”此诗体现了从六朝写景诗向唐诗过渡的特点,在艺术上已相当成熟。”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