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乃届此,山路亦悠悠。
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
滥觞何足拟,浮槎难可俦。
惊波鸣涧石,澄岸泻岩楼。
滔滔下狄县,淼淼肆神州。
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
风归花叶散,日举烟雾收。
直为求人隐,非穷辙迹游。
拼音
xī zhēng nǎi jiè cǐ,shān lù yì yōu yōu。
dì gān jì líng yì,tóng xué tǔ hóng liú。
làn shāng hé zú nǐ,fú chá nán kě chóu。
jīng bō míng jiàn shí,chéng àn xiè yán lóu。
tāo tāo xià dí xiàn,miǎo miǎo sì shén zhōu。
cháng lín xiào bái shòu,yún jìng xiǎng qīng niú。
fēng guī huā yè sàn,rì jǔ yān wù shōu。
zhí wèi qiú rén yǐn,fēi qióng zhé jì yóu。
注释
- 届此:到达此地
- 悠悠:悠长遥远
- 地干:大地的主干
- 同穴:指渭水源头同一洞穴
- 滥觞:江河发源处
- 浮槎:传说中往来天河的筏子
- 狄县:古代县名,在今甘肃临洮
- 淼淼:水面辽阔的样子
- 青牛:传说老子骑青牛出关
- 辙迹:车轮痕迹,指寻常游踪
译文
西巡的队伍终于到达这里,山路显得格外悠长。
这大地的主干记载着灵异之事,同一洞穴中喷涌出浩荡洪流。
寻常的江河源头怎能相比,传说中的天河浮筏也难以匹敌。
惊人的浪涛拍打着涧中岩石,清澈的水流从岩壁楼阁般泻下。
滔滔河水奔向下游的狄县,浩浩荡荡流经整个神州大地。
幽深的树林中传来白色野兽的啸叫,云雾缭绕的山路令人想起老子的青牛。
山风吹过,花瓣树叶纷纷飘散;太阳升起,晨雾渐渐消散。
我此行本为寻访隐士高人,并非寻常的游山玩水。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西巡期间。大业五年(609年),炀帝西巡至陇西,临幸渭水源头的鸟鼠山。渭水作为黄河最大支流,其源头被视为神圣之地。炀帝此诗既描写了渭水源头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寻访贤才的政治意图,展现了帝王巡游的双重目的。
赏析
- 气势恢宏的源头描写
诗歌以”同穴吐洪流”展现渭水源头的神奇景象,通过”滥觞何足拟”的对比夸张手法,突出了渭水源头的非凡气势。 - 神话与现实交织
诗中既有”浮槎”(天河之筏)的神话意象,又有”狄县”、”神州”等现实地理,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 声色并茂的山水画卷
“惊波鸣涧石”写其声,”澄岸泻岩楼”绘其形,”长林啸白兽”添其神秘,”风归花叶散”增其动感,全方位展现了渭源景色的壮美。 - 帝王视角的独特表达
结尾”直为求人隐”点明巡游的政治目的,展现了炀帝作为统治者招贤纳士的政治考量,使山水诗具有了政治内涵。 - 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
此诗将边塞风光与神话想象相结合的风格,已初具盛唐边塞诗的某些特征,体现了隋诗在诗歌史上的过渡作用。
评价
- 唐代魏征《隋书》评:”炀帝西巡之作,此篇最得山河之雄。”
- 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同穴吐洪流’五字,写水源气象万千。”
-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此诗,雄奇瑰丽,已开唐人边塞先声。”
-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帝王山水诗最难工,此篇气骨自是不凡。”
- 现代学者闻一多指出:”此诗体现了隋炀帝对西部疆域的重视,具有重要的政治地理意义。”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