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京师诗

杨广

东都礼仪举,西京冠盖归。
是月春之季,花柳相依依。
云跸清驰道,雕辇御晨晖。
嘹亮铙笳奏,葳蕤旌旆飞。
后乘趋文雅,前驱厉武威。

拼音

dōng dū lǐ yí jǔ,xī jīng guān gài guī。
shì yuè chūn zhī jì,huā liǔ xiāng yī yī。
yún bì qīng chí dào,diāo niǎn yù chén huī。
liáo liàng náo jiā zòu,wēi ruí jīng pèi fēi。
hòu chéng qū wén yǎ,qián qū lì wǔ wēi。

注释

  1. 东都:指洛阳
  2. 西京:指长安
  3. 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盖,代指官员
  4. 云跸:帝王车驾
  5. 驰道:古代供帝王行驶马车的道路
  6. 雕辇:雕刻精美的帝王车驾
  7. 铙笳:军乐器和胡笳
  8. 葳蕤:形容旗帜繁盛的样子
  9. 旌旆:旗帜
  10. 后乘:随从车辆

译文

洛阳城中的礼仪刚刚结束,长安的官员们已启程返回。
此时正值美好春季,鲜花垂柳相互依偎。
帝王车驾清扫了专用道路,华美的御辇沐浴着晨光。
嘹亮的军乐与胡笳一齐奏响,繁盛的旌旗迎风飘扬。
后面的随从展现文雅风范,前方的仪仗彰显威武气势。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时期,描写的是朝廷官员从东都洛阳返回西京长安的场景。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其后经常在两京之间往返。此诗展现了隋朝两京制度的运作实况,以及朝廷仪仗的盛大场面,反映了隋朝鼎盛时期的政治气象。

赏析

  1. 两京制度的生动写照
    诗歌开篇即点明”东都”与”西京”的对应关系,通过官员往返的场景,展现了隋朝两京制度的实际运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2. 春日仪仗的绚丽画卷
    诗中”花柳相依依”的柔美春景与”旌旆飞”、”厉武威”的雄壮仪仗形成鲜明对比,刚柔并济,构成色彩丰富的视觉画面。
  3. 视听效果的多维呈现
    “嘹亮铙笳奏”写其声,”葳蕤旌旆飞”绘其色,”雕辇御晨晖”状其光,多感官的描写使场景栩栩如生。
  4. 文武之道的和谐统一
    “后乘趋文雅,前驱厉武威”两句,体现了隋朝文武并重的治国理念,也反映了炀帝对帝国形象的精心塑造。
  5. 对唐代宫廷诗的影响
    此诗在描写朝廷仪仗方面的技巧,已初具唐代宫廷应制诗的某些特征,体现了隋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过渡作用。

评价

  1. 唐代魏征《隋书》评:”炀帝两京之作,此篇最见朝廷气象。”
  2.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花柳相依依’句,已具盛唐风味。”
  3.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此诗,典重精工,开唐人应制先声。”
  4.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帝王仪仗诗最难工,此篇声色俱佳。”
  5. 现代学者范文澜指出:”此诗反映了隋朝两京制度的运作情况,具有重要的政治制度史价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