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舟登陆示慧日道场玉清玄坛德众诗

杨广

天净宿云卷,日举长川旦。
飒洒林花落,逶迤风柳散。
孤鹤近追群,啼莺远相唤。
莲舟水处尽,画轮途始半。
江浐各自遥,东西并兴叹。
已熏禅慧力,复藉金丹捍。
有异三川游,曾非四门观。
于焉履妙道,超然登彼岸。

拼音

tiān jìng sù yún juǎn,rì jǔ cháng chuān dàn。
sà sǎ lín huā luò,wēi yí fēng liǔ sàn。
gū hè jìn zhuī qún,tí yīng yuǎn xiāng huàn。
lián zhōu shuǐ chù jìn,huà lún tú shǐ bàn。
jiāng chǎn gè zì yáo,dōng xī bìng xīng tàn。
yǐ xūn chán huì lì,fù jiè jīn dān hàn。
yǒu yì sān chuān yóu,céng fēi sì mén guān。
yú yān lǚ miào dào,chāo rán dēng bǐ àn。

注释

  1. 宿云:夜间的云
  2. 飒洒:形容花叶飘落的声音
  3. 逶迤:曲折绵延的样子
  4. 莲舟:指佛家渡人的莲花舟
  5. 画轮:装饰华丽的车轮
  6. 江浐:长江和浐河,代指水路
  7. 禅慧:禅定智慧
  8. 金丹:道家炼丹术
  9. 三川:指洛阳附近的黄河、洛水、伊水
  10. 四门:佛教四门,指无常、苦、空、无我

译文

晴朗的天空中夜云渐渐散去,朝阳从长河上升起。
林间花朵纷纷飘落,垂柳在风中摇曳舒展。
孤独的白鹤飞近寻找同伴,远处的黄莺相互啼叫呼应。
莲花舟已行至水路尽头,华美的车轮才开始陆上行程。
长江与浐河各自远去,东西两岸的人们同声感叹。
已经熏修了禅定智慧,又借助金丹之力护持身心。
这不同于寻常的三川游览,也不是简单的四门观想。
在此践行玄妙大道,超脱尘世登上觉悟彼岸。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巡游江南期间,当时炀帝从水路转为陆路,参访慧日道场和玉清玄坛等宗教场所。诗中融合了佛教与道家的思想元素,反映了炀帝对宗教的浓厚兴趣,也展现了隋朝三教并重的文化政策。

赏析

  1. 精妙的自然描写
    诗歌前六句以”天净”、”日举”等词勾勒出清晨景象,”飒洒”、”逶迤”等词生动描绘了风吹花落的动态美,视听结合,意境清新。
  2. 宗教哲理的巧妙融入
    “莲舟”象征佛教渡人,”金丹”代表道家修炼,体现了炀帝对佛道思想的兼收并蓄,展现了三教融合的时代特征。
  3. 人生境界的升华
    从”江浐各自遥”的现实感叹,到”登彼岸”的精神超越,诗歌完成了从物象到心境的升华,体现了炀帝作为文人的哲思。
  4. 语言艺术的成熟
    “孤鹤近追群,啼莺远相唤”等句对仗工整,音律和谐,已具近体诗雏形,显示了隋诗向唐诗过渡的特点。
  5. 帝王与文人的双重身份
    诗中既有帝王巡游的宏大叙事,又有文人悟道的细腻思考,展现了炀帝身份的多重性。

评价

  1. 唐代道宣《广弘明集》评:”隋炀此篇,兼摄佛道,最见其圆融之智。”
  2. 宋代苏轼《东坡志林》:”‘莲舟水处尽’二句,已具禅机。”
  3.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宗教诗,此篇最得三昧。”
  4.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帝王能作此清远之音,实属难得。”
  5. 现代学者汤用彤指出:”此诗反映了隋代佛道交融的思想潮流,具有重要的宗教史价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