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方山灵岩寺诗

杨广

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拼音

fàn gōng jì yǐn yǐn,líng xiù yì chén chén。
píng jiāo sòng wǎn rì,gāo fēng luò yuǎn yīn。
huí fān fēi shǔ lǐng,shū zhōng xiǎng zhòu lín。
chán míng qiū qì jìn,quán tǔ shí xī shēn。
kàng jì chán zhī dì,fā niàn pú tí xīn。

注释

  1. 梵宫:佛寺
  2. 灵岫:灵秀的山峰
  3. 沈沈:幽深的样子
  4. 回幡:飘扬的佛幡
  5. 曙岭:晨光中的山岭
  6. 疏钟:稀疏的钟声
  7. 禅枝:指寺院中的树木
  8. 抗迹:远离尘世踪迹
  9. 菩提心:佛教术语,指觉悟之心

译文

佛寺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灵秀的山峰也显得幽深静谧。
平坦的郊野送走了落日,高耸的山峰投下悠长的阴影。
佛幡在晨光中的山岭上飘扬,稀疏的钟声在白昼的树林间回荡。
蝉鸣预示着秋日将近,清泉从石溪深处涌出。
在这远离尘世的禅修之地,我心中萌发了追求觉悟的信念。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巡游江南期间,当时炀帝参访位于方山的灵岩寺。灵岩寺是南朝著名佛教寺院,炀帝此次参访既有宗教目的,也体现了对南朝文化的接纳。诗中通过对寺院环境的描写,表达了炀帝对佛教的尊崇,也展现了隋朝统治者整合南北文化的努力。

赏析

  1. 幽静意境的营造
    诗歌以”隐隐”、”沈沈”等叠词开篇,营造出佛寺幽深静谧的氛围,通过视觉(晚日、远阴)、听觉(钟声、蝉鸣)等多感官描写,构建出完整的意境。
  2. 时空转换的自然
    从”晚日”到”曙岭”,巧妙地完成了从傍晚到清晨的时间跨越;从”平郊”到”高峰”,展现了空间的转换,使诗歌具有流动感。
  3. 佛教意象的运用
    “梵宫”、”回幡”、”疏钟”等佛教意象的运用,既切合寺院环境,又体现了炀帝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增强了诗歌的宗教气息。
  4. 情感的自然升华
    结尾”发念菩提心”由景入情,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感悟自然结合,表达了炀帝在佛寺环境中的宗教体验。
  5. 对唐代山水诗的影响
    此诗写景技巧纯熟,意境空灵,已初具王维等唐代山水诗派的某些特征,体现了隋诗在诗歌史上的过渡作用。

评价

  1. 唐代道宣《广弘明集》评:”炀帝谒寺诗,清远绝俗,最得山林之气。”
  2.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蝉鸣秋气近’一句,已具王孟风味。”
  3.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山水诗,此篇最得澄澹之致。”
  4.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隋炀’泉吐石溪深’五字,写景入神。”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反映了隋炀帝对佛教文化的接纳,是研究隋代宗教政策的重要文献。”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