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观海诗

杨广

孟轲叙游圣,枚乘说愈疾。
逖听乃前闻,临深验兹日。
浮天迥无岸,含灵固非一。
委输百谷归,朝宗万川溢。
分城碧雾晴,连洲彩云密。
欣同夫子观,深愧玄虚笔。

拼音

mèng kē xù yóu shèng,méi chéng shuō yù jí。
tì tīng nǎi qián wén,lín shēn yàn zī rì。
fú tiān jiǒng wú àn,hán líng gù fēi yī。
wěi shū bǎi gǔ guī,cháo zōng wàn chuān yì。
fēn chéng bì wù qíng,lián zhōu cǎi yún mì。
xīn tóng fū zǐ guān,shēn kuì xuán xū bǐ。

注释

  1. 孟轲:孟子,曾言”观于海者难为水”
  2. 枚乘:西汉辞赋家,其《七发》有观涛疗疾之说
  3. 逖听:远闻
  4. 临深:亲临深海
  5. 浮天:形容海天相接
  6. 含灵:蕴含灵性
  7. 委输:百川归海
  8. 朝宗:百川归海如诸侯朝见天子
  9. 分城:指海边的城郭
  10. 玄虚:指木华,西晋文学家,著有《海赋》

译文

孟子曾谈论观海的圣人之游,枚乘也说过观涛可以治愈疾病。
这些只是从前听说的传闻,今日亲临深海才得以验证。
海天相接一望无际,蕴含的灵性绝非单一。
百川之水都归流于此,万条江河都汇入大海。
海边的城郭在碧雾中若隐若现,相连的沙洲上彩云密布。
欣喜能与古代圣贤同观此景,深感惭愧自己笔力不及玄虚。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巡游沿海期间。大业年间,炀帝多次东巡至海疆,此诗描写的是秋季观海的感受。诗中既展现了炀帝对海洋的震撼体验,也表达了对前人海赋作品的敬意,反映了隋朝开拓海疆的政治抱负和文化自信。

赏析

  1. 典故运用的巧妙
    诗歌开篇援引孟子和枚乘的典故,既点明观海的传统,又为后文亲身体验埋下伏笔,构思精巧。
  2. 海洋气象的壮阔描绘
    “浮天迥无岸”写海天相接的视觉震撼,”朝宗万川溢”喻百川归海的宏伟气象,展现了海洋的壮阔气势。
  3.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分城碧雾晴”实写海边城郭,”连洲彩云密”虚写沙洲云霞,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4. 谦逊态度的自然流露
    结尾”深愧玄虚笔”既表达了对西晋木华《海赋》的敬意,也展现了炀帝作为文人的谦逊品格。
  5. 政治抱负的含蓄表达
    诗中”朝宗”等词暗喻四方来朝的政治理想,体现了炀帝通过巡游彰显国威的深层意图。

评价

  1. 唐代魏征《隋书》评:”炀帝巡海之作,此篇最得雄浑之气。”
  2. 宋代苏轼《东坡志林》:”‘浮天迥无岸’五字,写海景气象万千。”
  3.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此诗,雄奇阔大,已开唐人山水先声。”
  4.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帝王能作此雄阔之音,气度自是不凡。”
  5. 现代学者季羡林指出:”此诗反映了隋朝对海洋的重视,是研究中国古代海洋观的重要文献。”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