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朔欲之衡,忽投罻罗里。
既以羁华绊,仍持献君子。
青骹固绝俦,素羽诚难拟。
深目表兹称,阔臆斯为美。
惊兽不及奔,猜禽无暇起。
虽蒙鞲上荣,无复凌云志。
拼音
qiān shuò yù zhī héng,hū tóu wèi luó lǐ。
jì yǐ jī huá bàn,réng chí xiàn jūn zǐ。
qīng qiāo gù jué chóu,sù yǔ chéng nán nǐ。
shēn mù biǎo zī chēng,kuò yì sī wéi měi。
jīng shòu bù jí bēn,cāi qín wú xiá qǐ。
suī méng gōu shàng róng,wú fù líng yún zhì。
注释
- 迁朔:从北方迁徙
- 之衡:飞往衡山
- 罻罗:捕鸟的网
- 羁华绊:被华丽的绳索束缚
- 青骹:青黑色的鹰爪
- 素羽:洁白的羽毛
- 深目:锐利的眼睛
- 阔臆:宽阔的胸肌
- 猜禽:警觉的禽鸟
- 鞲:驯鹰用的皮套
译文
这只雄鹰本要从北方飞往衡山,却不慎落入猎人精心布下的罗网。
虽然被华美的绳索束缚了自由,却也因此被当作珍贵的礼物进献给君王。
它那青黑色的利爪本就举世无双,洁白如雪的羽毛更是无可比拟。
深邃锐利的眼神彰显着它的威名,宽阔健壮的胸肌展现出它的英姿。
当它出击时,受惊的野兽根本来不及逃窜,警觉的飞禽也休想有机会振翅。
虽然如今享受着被精心驯养的尊荣,却永远失去了翱翔九天的凌云壮志。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时期,是一首咏物诗。炀帝喜好狩猎,对鹰隼等猎禽颇有研究。此诗通过描写一只被捕获驯养的雄鹰,既展现了炀帝对鹰的欣赏,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其失去自由的惋惜,反映了炀帝作为帝王的复杂心态。
赏析
- 生动传神的形象刻画
诗歌通过”青骹”、”素羽”、”深目”、”阔臆”等细节描写,生动塑造了雄鹰的威武形象,观察入微,特征鲜明。 -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前半部分极写鹰的英姿与威力,结尾”无复凌云志”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自由的可贵,意味深长。 - 托物言志的含蓄表达
表面咏鹰,实则借鹰喻人,通过鹰被驯养的遭遇,含蓄地表达了炀帝对权力与自由矛盾的思考。 - 狩猎文化的真实反映
诗中”惊兽不及奔”等句,生动再现了隋朝贵族狩猎的场景,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 语言精练的艺术成就
全诗仅十二句,却完整展现了鹰的形象、遭遇和命运,语言凝练,结构紧凑,体现了隋诗的艺术高度。
评价
- 唐代魏征《隋书》评:”炀帝咏物之作,此篇最得神韵。”
- 宋代苏轼《东坡志林》:”‘无复凌云志’五字,道尽物性人情。”
-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此诗,托物寄怀,已具唐人咏物之妙。”
-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咏鹰诗难在传神,此篇骨力自是不凡。”
- 现代学者朱光潜指出:”此诗体现了隋炀帝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