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建上京,六佾宴吴城。
朱庭容卫肃,青天春气明。
朝光动剑彩,长阶分佩声。
酒阑钟磬息,欣观礼乐成。
拼音
sān yuán jiàn shàng jīng,liù yì yàn wú chéng。
zhū tíng róng wèi sù,qīng tiān chūn qì míng。
zhāo guāng dòng jiàn cǎi,cháng jiē fēn pèi shēng。
jiǔ lán zhōng qìng xī,xīn guān lǐ yuè chéng。
注释
- 三元:元旦,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 上京:指隋朝都城大兴城(今西安)
- 六佾:古代诸侯所用的乐舞行列
- 吴城:指江都(今扬州)
- 朱庭:红色宫庭
- 容卫:仪仗侍卫
- 朝光:晨光
- 剑彩:剑上的装饰光彩
- 佩声:玉佩碰撞声
- 钟磬:古代乐器
译文
在这元旦佳节的上京城中,以诸侯规格的乐舞在吴城设宴庆贺。
红色宫庭里仪仗侍卫庄严肃立,晴朗的天空中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晨光映照着宝剑闪烁的寒光,长长的台阶上传来玉佩清脆的碰撞声。
直到宴席将尽钟磬声渐渐停息,我欣慰地看到礼乐教化已然成就。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的元旦佳节。当时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行宫设宴款待群臣,诗中描绘了元旦朝贺的盛大场面,展现了隋朝礼乐制度的完备,也反映了炀帝对礼乐教化的重视,是其”以文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
赏析
- 节日氛围的生动再现
诗歌通过”朱庭”、”青天”等色彩对比,以及”剑彩”、”佩声”等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了元旦朝贺的喜庆氛围。 - 礼乐制度的完美呈现
“六佾”、”钟磬”等礼乐元素的描写,展现了隋朝礼乐制度的完备,体现了炀帝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 - 视听效果的多维呈现
“动剑彩”写其色,”分佩声”绘其声,多角度的艺术表现使场景栩栩如生。 - 帝王视角的独特表达
结尾”欣观礼乐成”一句,既是对庆典成功的肯定,也展现了炀帝作为统治者的满意之情。 - 对唐代宫廷诗的影响
此诗在描写宫廷庆典方面的技巧,已初具唐代宫廷应制诗的某些特征,体现了隋诗的艺术成就。
评价
- 唐代魏征《隋书》评:”炀帝元旦之作,典重精工,最见朝廷气象。”
-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朝光动剑彩’句,已具盛唐气象。”
-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此诗,庄重典雅,开唐人应制先声。”
-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帝王能作此庄雅之音,气度自是不凡。”
- 现代学者陈寅恪指出:”此诗反映了隋朝礼乐制度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