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杨广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拼音

fǎ lún tiān shàng zhuǎn,fàn shēng tiān shàng lái。
dēng shù qiān guāng zhào,huā yàn qī zhī kāi。
yuè yǐng níng liú shuǐ,chūn fēng hán yè méi。
fān dòng huáng jīn dì,zhōng fā liú lí tái。

注释

  1. 法轮:佛教法器,象征佛法
  2. 梵声:诵经声
  3. 灯树:多层灯架,形如树木
  4. 花焰:焰火
  5. 黄金地:指铺金箔的佛寺地面
  6. 琉璃台:琉璃装饰的钟台
  7. 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8. 南楼:指宫城南门城楼

译文

佛法的法轮仿佛在天上转动,诵经的声音如同从云端传来。
千盏明灯将树形灯架照得通明,七枝焰火在夜空中绚烂绽放。
月光洒在流动的河水上凝成一片银辉,春风中飘来夜梅的幽香。
经幡在铺金的佛寺地面上轻轻摆动,钟声从琉璃装饰的高台上远远传开。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当时炀帝在洛阳城通衢大道举办盛大灯会,并登临南楼观灯。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的上元节(元宵节)庆祝活动之一。炀帝崇信佛教,诗中融合了佛教元素与节日喜庆,展现了隋朝鼎盛时期的都城盛况。

赏析

  1. 节日气氛的立体呈现
    诗歌通过视觉(灯树、花焰)、听觉(梵声、钟声)、嗅觉(夜梅)等多感官描写,全方位展现了元宵灯会的热闹景象。
  2. 佛教与民俗的完美融合
    “法轮”、”梵声”等佛教意象与”灯树”、”花焰”等民俗元素自然结合,反映了隋代佛教世俗化的特点。
  3. 对仗工整的艺术成就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一联,不仅对仗精妙,更以”凝”、”含”二字将自然景物拟人化,意境优美。
  4. 色彩运用的巧妙构思
    “黄金地”与”琉璃台”的金碧辉煌,”灯树千光”的璀璨夺目,构成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5. 开创性历史价值
    此诗是现存最早详细描写元宵赏灯活动的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评价

  1. 唐代道宣《广弘明集》评:”炀帝上元之作,庄严流丽,最得盛世气象。”
  2.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隋主此诗,已见元宵灯会之盛。”
  3. 明代胡应麟《诗薮》:”‘月影凝流水’一联,清绝千古,开唐人三昧。”
  4.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炀帝节序诗,此篇尤见巧思。”
  5. 现代学者钟敬文指出:”此诗是中国元宵节民俗最早的文字记录之一,具有重要的人类学价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