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春稍晚,四望满春晖。
杨叶行将暗,桃花落未稀。
窥檐燕争入,穿林鸟乱飞。
唯当关塞者,溽露方沾衣。
拼音
luò yáng chūn shāo wǎn,sì wàng mǎn chūn huī。
yáng yè xíng jiāng àn,táo huā luò wèi xī。
kuī yán yàn zhēng rù,chuān lín niǎo luàn fēi。
wéi dāng guān sài zhě,rù lù fāng zhān yī。
注释
- 春晖:春天的阳光
- 行将:即将
- 溽露:浓重的露水
- 关塞:边关要塞
- 沾衣:打湿衣服
译文
洛阳的春天来得稍晚些,举目四望满是明媚的春光。
杨树的叶子即将变得深绿,桃树的花瓣飘落却还未稀疏。
燕子争相从屋檐下飞入巢中,鸟儿穿梭在树林间纷乱飞舞。
只有那些驻守边关的将士,此刻才正被浓重的露水沾湿衣裳。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当时炀帝常驻东都洛阳。诗中通过对洛阳晚春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隋朝东都的春日风貌,同时也隐含了对边关将士的关切之情,反映了炀帝作为统治者对边疆安宁的重视。
赏析
- 细腻的晚春景致描写
诗歌以”春稍晚”开篇,通过”杨叶暗”、”桃花落”等意象,准确捕捉了晚春时节植物变化的特征,观察入微。 - 动静结合的生动画面
“窥檐燕争入”写燕子归巢的急切,”穿林鸟乱飞”绘群鸟欢跃的动态,使春日景象充满生机。 -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结尾两句将洛阳的明媚春光与边关的溽露沾衣形成鲜明对比,拓展了诗歌的情感空间。 - 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全诗仅八句,却完整呈现了从近处庭院到远方边关的广阔画面,体现了炀帝诗歌的凝练风格。 - 对唐代山水诗的影响
此诗写景技巧纯熟,已初具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某些特征,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过渡意义。
评价
- 唐代魏征《隋书》评:”炀帝晚春之作,清新自然,最得物候之妙。”
-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杨叶行将暗’五字,写晚春入神。”
-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此诗,已开王孟山水先声。”
-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结句忽开边塞之思,气格自高。”
- 现代学者袁行霈指出:”此诗体现了隋炀帝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是研究隋代山水诗的重要作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