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拼音
gù nián qiū shǐ qù,jīn nián qiū fù lái。
lù nóng shān qì lěng,fēng jí chán shēng āi。
niǎo jī chū yí shù,yú hán yù yǐn tái。
duàn wù shí tōng rì,cán yún shàng zuò léi。
注释
- 故年:去年
- 复来:又来到
- 山气:山中雾气
- 鸟击:鸟儿快速飞过
- 隐苔:躲藏在苔藓下
- 断雾:断裂的雾气
- 残云:零散的云朵
译文
去年的秋天刚刚离去,今年的秋天又已到来。
浓重的露水使山中寒气更甚,急促的秋风里蝉鸣声显得格外哀伤。
鸟儿快速地掠过刚刚迁移的树木,鱼儿因寒冷想要躲进水底的苔藓。
断裂的雾气间或透出几缕阳光,零散的云朵还不时发出雷声。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晚年时期,当时隋朝国势渐衰,炀帝内心充满忧虑。诗中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抒发了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反映了炀帝面对王朝衰落的复杂心境,是其诗歌中少见的悲凉之作。
赏析
- 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
诗歌开篇即以”故年”与”今年”的对比,直抒时光轮回、岁月无情的主题,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 - 多角度的秋景刻画
从”露浓”的触觉、”蝉声哀”的听觉,到”鸟击”的视觉,全方位展现了秋天的萧瑟景象,营造出浓郁的悲秋氛围。 - 精妙的动态描写
“鸟击初移树”中”击”字写出飞鸟的迅疾,”鱼寒欲隐苔”中”欲”字表现鱼儿的畏缩,动词运用精准传神。 - 含蓄的情感表达
结尾”残云尚作雷”以景结情,暗示着风雨将至的忧虑,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运的担忧。 - 对唐代悲秋诗的影响
此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已初具唐代悲秋诗的某些特征,体现了隋诗在诗歌史上的过渡作用。
评价
- 唐代魏征《隋书》评:”炀帝晚岁之作,此篇最见忧思,迥异早年。”
-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风急蝉声哀’五字,已得杜甫神髓。”
-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此诗,沉郁顿挫,开唐人悲秋先声。”
-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结句’残云作雷’,隐隐有风雨欲来之势,最见笔力。”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反映了隋炀帝晚年的心理状态,是研究其思想转变的重要文献。”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