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诗

杨广

不觉岁将尽,已复入长安。
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
江海波涛壮,崤潼坂险难。
无因寄飞翼,徒欲动和銮。

拼音

bù jué suì jiāng jìn,yǐ fù rù cháng ān。
yuè yǐng hán bīng dòng,fēng shēng qī yè hán。
jiāng hǎi bō tāo zhuàng,xiáo tóng bǎn xiǎn nán。
wú yīn jì fēi yì,tú yù dòng hé luán。

注释

  1. 岁将尽:一年将尽
  2. 复入:又来到
  3. 含冰冻:凝结着冰霜
  4. 凄夜寒:使寒夜更显凄凉
  5. 崤潼:崤山和潼关,指险要之地
  6. 坂险难:山路险峻难行
  7. 寄飞翼:托付给飞鸟(传递消息)
  8. 和銮:皇帝车驾的铃铛,代指御驾

译文

不知不觉一年又将结束,我已再次来到长安城。
月光中凝结着冰霜的寒意,呼啸的风声让夜晚更显凄凉。
遥想江海之上波涛汹涌,崤山潼关的道路险峻难行。
可惜没有飞鸟可以托付消息,只能空想着启动御驾亲征。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大业末年(约617-618年),当时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炀帝在长安城中,面对动荡的局势,内心充满焦虑与无力感。诗中通过对冬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无法掌控局势的无奈,是其晚年诗歌代表作之一。

赏析

  1. 时间流逝的深沉感慨
    开篇”不觉岁将尽”直抒时光飞逝的无奈,奠定全诗沉郁基调,暗示王朝气数将尽。
  2. 冬夜景物的精准刻画
    “月影含冰冻”以视觉写寒意,”风声凄夜寒”以听觉强化冷寂,寥寥数语勾勒出肃杀冬夜。
  3. 壮阔与险阻的意象对比
    “江海波涛”的壮阔与”崤潼坂险”的艰难形成强烈反差,暗喻时局的动荡与征途的艰险。
  4. 无力感的深刻表达
    结尾”无因寄飞翼”的无奈与”徒欲动和銮”的空想,真实反映了炀帝晚年力不从心的困境。
  5. 格律工整的情感载体
    全诗对仗工整,押韵严谨,以精炼的律诗形式承载深沉情感,体现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评价

  1. 唐代魏征《隋书》评:”炀帝末年诗作,此篇最见其忧思彷徨之态。”
  2.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月影含冰冻’句,已具老杜沉郁之风。”
  3.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此诗,气格沉雄,悲凉中尤见帝王本色。”
  4.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结句’徒欲动和銮’,无限悲慨,最是动人。”
  5. 现代学者陈寅恪指出:”此诗是研究隋炀帝晚年心理状态的重要文献,展现了盛世帝王面对乱局的无措。”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