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江都作诗

杨广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拼音

qiú guī bù dé qù,zhēn chéng zāo gè chūn。
niǎo shēng zhēng quàn jiǔ,méi huā xiào shā rén。

注释

  1. 幸江都:指隋炀帝巡幸江都(今扬州)
  2. 求归:请求返回京城
  3. 遭个春:遭遇了一个春天(指滞留江都)
  4. 劝酒:古代有”鸟劝酒”的典故
  5. 笑杀人:形容梅花盛开的美景令人陶醉

译文

想要返回京城却不得成行,真的就这样在江都度过了一整个春天。
鸟儿们争相鸣叫仿佛在劝人饮酒,盛开的梅花美得令人心醉神迷。

背景

此诗作于隋炀帝大业末年(约617-618年),当时天下大乱,炀帝却仍滞留江都(今扬州)不愿北归。诗中表面上描写江都春景,实则暗含对时局的无奈与逃避心理,反映了炀帝晚年沉溺享乐、不愿面对现实的心态。

赏析

  1. 矛盾心理的巧妙表达
    “求归不得去”表面写无法北归,实则暗示炀帝不愿面对北方乱局的心理矛盾。
  2. 反讽手法的运用
    “真成遭个春”看似抱怨,实则透露对江南春色的留恋,语言幽默而意味深长。
  3. 意象的独特组合
    将”鸟声”与”劝酒”、”梅花”与”笑杀人”结合,创造新颖意象,展现江都的醉人春色。
  4. 语言风格的突破
    采用口语化表达(如”遭个春”),打破宫廷诗传统,体现炀帝晚期诗歌的个性化倾向。
  5. 历史隐喻的深层含义
    在天下大乱背景下写春景享乐,暗含对炀帝逃避现实的批判,具有深刻历史意义。

评价

  1. 唐代魏征《隋书》评:”炀帝江都之作,此篇最见其醉生梦死之态。”
  2. 宋代苏轼《东坡志林》:”‘梅花笑杀人’五字,写尽江南春色,亦写尽亡国之音。”
  3. 明代胡应麟《诗薮》:”炀帝此诗,绮丽中带凄婉,已兆亡国之象。”
  4.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此篇最得此法。”
  5. 现代学者陈寅恪指出:”此诗是研究隋炀帝晚年心理的重要文献,展现其面对危机时的逃避心态。”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