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僧壁

李商隐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拼音

shě shēng qiú dào yǒu qián zōng,qǐ nǎo wān shēn jié yuàn zhòng。
dà qù biàn yīng qī sù kē,xiǎo lái jiān kě yǐn zhēn fēng。
bàng tāi wèi mǎn sī xīn guì,hǔ pò chū chéng yì jiù sōng。
ruò xìn bèi duō zhēn shí yǔ,sān shēng tóng tīng yī lóu zhōng。

注释

  1. 前踪:前人的踪迹(指佛教舍身求法典故)
  2. 乞脑剜身:佛教本生故事中菩萨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典故
  3. 粟颗:小米粒(喻极小的空间)
  4. 针锋:针尖(喻极细微的事物)
  5. 蚌胎:珍珠(传说珍珠是蚌吸取月光精华而成)
  6. 新桂:新月(传说月中有桂树)
  7. 琥珀:松脂化石(需千万年形成)
  8. 贝多:贝多罗树(佛教用其叶写经,代指佛经)
  9. 三生:佛教的前世、今生、来世

译文

舍身求道早有先例可循,
献出脑髓割舍肉身只为宏愿深重。
大时可容纳须弥山于芥子,
小时能让针尖藏下整个世界。
珍珠未圆满时思念新月的光华,
琥珀初形成时追忆古松的苍翠。
若真相信佛经的智慧真言,
三生轮回共听这一座钟声。

背景

  1. 时间:约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
  2. 背景:
    • 李商隐晚年崇信佛教
    • 游历寺院时题壁之作
  3. 思想背景:
    • 融合华严宗”大小相即”思想
    • 体现佛教时空观与因果观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用典密集:全诗八句含七个佛教典故
    • 哲理深邃:阐述”一即一切”的华严思想
    • 意象奇特:蚌胎思桂、琥珀忆松等意象新颖
  2. 结构分析:
    • 前两联:佛教舍身精神与空间观
    • 后两联:时间观与因果轮回
    • 尾联:点明佛法真谛
  3. 佛教思想体现:
    • “须弥芥子”(华严宗大小相即)
    • “三生轮回”(因果报应)
    • “贝多真语”(佛法智慧)

评价

  1. 宋代惠洪:”义山此作,深得华严三昧。”(《冷斋夜话》)
  2. 清代冯浩:”熔铸佛典如出己意,玉溪生独擅此能。”
  3. 现代学者评:”唐代佛教诗的巅峰之作。”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