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受征南不次恩,报恩惟是有忘言。
岩花涧草西林路,未见高僧只见猿。
拼音
gòng shòu zhēng nán bù cì ēn,
bào ēn wéi shì yǒu wàng yán。
yán huā jiàn cǎo xī lín lù,
wèi jiàn gāo sēng zhī jiàn yuán。
注释
- 崔八:李商隐友人,名不详
- 药山:湖南澧县药山寺
- 融禅师:惟俨禅师(药山高僧)
- 征南:指湖南观察使崔戎(曾破格提拔李商隐)
- 不次恩:破格提拔的恩情
- 忘言:禅宗”不立文字”的境界
译文
我们都曾受崔戎大人破格提拔,
要报此恩唯有参透无言之境。
踏着山花涧草的西林小路,
不见高僧踪影只遇猿猴。
背景
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48年),李商隐36岁任桂管观察使幕僚时。诗人与友人崔八同访药山惟俨禅师不遇,借禅机抒写人生感悟。
赏析
- 结构特征:
- 前二句:仕途恩情的世俗因缘
- 后二句:寻禅不遇的超然境界
- 转折关系:从”报恩”到”忘言”
- 艺术特色:
- “不次恩”与”忘言”的张力
- “只见猿”的意外结局
- 禅意与诗情的融合
- 思想内涵:
- 表层:记游不遇
- 深层:仕隐矛盾
- 禅机:不遇之遇
评价
- 宋代叶梦得:”义山(李商隐)访僧诗,此篇最得禅家三昧”(《石林诗话》)
- 明代胡震亨:”‘只见猿’三字,是入山真境界”(《唐音癸签》)
- 清代纪昀:”结句看似平常,实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玉溪生诗说》)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