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áng jùn mù xià zuò
王濬墓下作
rén jiān wú ā tóng, yóu chàng shuǐ zhōng lóng.
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
bái cǎo qīn yān sǐ, qiū lí rào dì hóng.
白草侵烟死,秋梨绕地红。
gǔ shū píng hēi shí, xiù jiàn duàn qīng tóng.
古书平黑石,袖剑断青铜。
gēng shì yú lín qǐ, fén kē mǎ liè fēng.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
jú huā chuí shī lù, jí jìng wò gàn péng.
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
sōng bǎi chóu xiāng sè, nán yuán jǐ yè fēng.
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详情介绍
⑴王濬(jùn):西晋将领,字士治,恢廓有大志,平吴有功。卒,葬柏谷山。
⑵阿童:王濬的小名。
⑶水中龙:指王濬。
⑷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一作“黎”。
⑸古书:指碑刻上的文字。黑石:墓石。
⑹鱼鳞:形容耕地连接排列之状。
⑺坟科:坟上的土块。一作坟斜。马鬣(liè)封:坟墓封土的一种形式。
⑻南原:王濬的墓地所在。
这是李贺去凭吊西晋龙骧将军王濬时,见墓地荒芜,棘草丛生,有感而作的一首诗。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三种说法:朱自清《李贺年谱》认为作于李贺北游潞州时,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认为作于元和四年(809)十月李贺赴长安途中,吴企明《李贺集》认为作于元和三年(808)十月李贺赴长安途中。
此诗为怀古之作。王濬是西晋大将,被封为龙骧将军,曾率领水军平定东吴,为统一中国立下战功。虽然逝去多年,但他的功业一直为后世人们所传颂。《晋书·羊祜传》:“童谣云: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祜曰:此必水军有功。知王濬小字阿童,因表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舟楫,为顺流之计。濬终灭吴。”《晋书》中记载的童谣在东吴一带民间曾经流传过。龙骧将军王濬已不在人世,但关于他童谣仍在传唱。“白草”两句,写诗人来到他的墓地,所见一片荒凉。寒烟之中,衰草发白枯死。荆棘丛生,藜草红得凄惨。白草,是自墓道远望之,见经霜之草色白。而遍地秋藜皮红,说明墓已荒芜。“古书平黑石”,可见墓碑文字漫漶,随着岁月的侵蚀,早已模糊不清。“神剑断青铜”,是说陪葬的青铜宝剑,恐怕也早已断裂、烂掉。“耕势”两句,是描写坟墓周围的样子,曾经隆重围筑的墓园早已被农民垦作耕地,耕地一天天逼近墓地,土块像鱼鳞一样排列着,墓堆狭长隆起,长满枯草,如同马颈上的鬃毛,在荒野中显得那样突兀。“菊花”两句,是自旁近观之,菊花因露水湿重而低垂,棘径上倒卧着干枯的草。周遭枯萎的菊花,丛生的荆棘,更增添了几分悲凉。墓地经过几度风雨,松柏散发着阵阵涩香,更勾起人们的愁思和念想。
全诗把“白草”“红藜”“黑石”“青铜”以及金菊、枯蓬、青松、翠柏等色彩意象组织起来,描绘了荒凉的墓地图画。所有这些画面,都映衬着龙骧将军墓地的荒芜。英雄已入黄土,此景格外让人感慨痛心。诗人把王濬身后世界写得如此败落、苍凉、凄清和愁苦,使人不忍卒读,更使人不禁追问英雄的价值与意义,这其实是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来表现对政治功业的否定和对生命的追询。
此诗句式奇特。如“松柏愁香涩”中的“愁”(动词活用为副词)修饰“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之句中谓语,又让“涩”(形容词)活用为副词作补语来补充说明“愁香”有“涩”之感觉。从心觉“愁”转为嗅觉“香”再转为味(触)觉“涩”三类感觉互通。“香”本无所谓愁,至“涩”更反常,其句式组合十分奇特,但却将松柏荫里墓地凄寂逼人之氛围富有刺激性般表现出来,充分体现的李贺的诗才。
清人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三:“至写墓前景况,荒丘残垅,倍尽凄凉。其亦贬杜之雄心,而进之以旷达耶?”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三:“此必为唐之名将家世不振者发。义亦无奇,词总清越,歌之自足为佳。”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