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ái zì kuài jī gē
还自会稽歌
yě fěn jiāo bì huáng, shī yíng mǎn liáng diàn.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tái chéng yīng jiào rén, qiū qīn mèng tóng niǎn.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wú shuāng diǎn guī bìn, shēn yǔ táng pú wǎn.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mò mò cí jīn yú, jī chén shǒu zhūn jiàn.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c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详情介绍
⑴会(kuài)稽:在今浙江绍兴。
⑵庾肩吾:字子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属湖北)。善诗,辞采甚美。萧纲当太子时,任东宫通事舍人。纲即位,任度支尚书。侯景叛乱,庾肩吾逃往会稽,后又转道回家,事见《梁书》、《南史》之《庾肩吾传》。
⑶宫体谣引:诗篇名,今不传。宫体,梁萧纲喜作艳诗,以宫中女子为题材,大家仿效之,渐成风气,时称“宫体”。
⑷应和皇子:奉命与皇子唱和诗歌。皇子,指萧纲,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为晋安王。
⑸国势沦败:这里指侯景叛乱,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国势,宋刊本、蒙古本、元本、《全唐诗》作“国世”。
⑹椒壁:古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常用椒和泥涂在壁上,温和芳香。
⑺湿萤:萤生于潮湿的地方,故名。
⑻台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洪迈《容斋随笔》:“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梁朝台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应教:臣子与诸位王子唱和诗作,称为“应教”。
⑼铜辇:太子所乘坐的车。
⑽塘蒲:一作“蒲塘”。《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质,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⑾金鱼:宫门上鱼形锁钥。此处代指皇宫。
⑿羁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员。迍(zhūn)贱: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难,处于贱辱的地位。迍,通“屯”。刘禹锡《子刘子自传》:“重屯累厄,数之奇兮。”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学界存有争议。钱仲联认为:“(李)贺以同情王叔文诸人政治革新之立场,伤其遭遇,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皆托寓古事,反映永贞朝政变。”(《李贺年谱会笺》)他定此诗创作时间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时李贺十六岁。而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把这首诗大体定为元和八年(813年)秋(李贺时为二十四岁)李贺以病辞奉礼郎,回到故乡昌谷时所作。他说:“《还自会稽歌》疑此时作,‘湿萤’‘秋衾’‘霜’‘塘蒲’,固是即景语,‘梦铜辇’‘点归鬓’‘辞金鱼’,亦以抒其辞官归里不忘京华之情焉。……实则固非全无畦径可寻耳。”刘衍在《李贺诗校笺证异》中谓此诗:“从诗序和诗语,可知为诗人游会稽,未得庾肩吾遗文,而抒其黍离之情。……贺诗代肩吾补叙其悲,叹其荣华既去,老而不复,陷贼辱而终生不拔,长守贱。疑为元和八年李贺南游,经会稽,入台城(建康城内宫城),即景生情而作。借肩吾之痛而自抒困顿之怀,以寄托世变无涯之悲。清陈沆《诗比兴笺》说此诗‘自喻也’,近之。”李贺晚似未曾再次南游,故当非作于晚年南游时。
诗前小序,交代诗人为庾肩吾补作《宫体谣引》的缘由,说明诗篇抒写庾肩吾“潜难会稽”后的悲伤感受。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宫廷荒凉的情景,壁上的椒粉已经发黄,成为野粉,宫殿里飞满湿萤,已经荒废,一派凄凉景象,正是“国势沦败”的艺术写照。三四句梦忆东宫生活,我本是台城里和皇子唱和诗歌的人,现在秋夜里还常梦见太子的车辇。诗的后半首,叙述肩吾愁苦衰老的近况,表达出甘守屯贱的意愿。“吴霜”,应会稽地望,“塘蒲”,点身已衰老,回想起离开宫门时,依恋不舍,怀念君德,甘愿遭受危难贫贱,“心如砥柱”,绝不变心。全诗不言悲而悲意充溢字里行间。
诗人探寻梁代庾肩吾的前事,应是叹恨那些曾任东宫官而后遭贬斥的人。诗人生活的时代,曾震惊朝野而备受大家关注的事件,便是永贞革新,革新运动参与者之中,确有人曾任太子李诵的东宫官。诗人叹恨他们事业受挫败,命运困厄,不胜感伤,便运用“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的诗句,抒发悲叹他们不幸遭际的情思。诗人不能无言,又不敢明言,便寓今托古,比物征事,从而形成长吉诗诡异独特的风貌。
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叙,以此诗与《金铜仙人辞汉歌》为例,赞叹道:“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这篇叙是诠解《还自会稽歌》的指导思想。李贺能从二百多年前的庚肩吾“潜难会稽”这件在别人看来极平凡的小事中,塑造了一个流落失意、但又不失刚劲之气的“羁臣”形象,并借以抒发了自己对世事多变的感伤和困顿潦倒中的悲愤之情,构思新颖,立意奇特。杜牧把李贺的这类诗作誉之为“古今未尝经道者”,评价是很高的。杜牧在叙中还说:“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但结合庾肩吾的遭遇和李贺的身世,还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庾肩吾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但不能说这首摹想庾氏情事的作品就是继承了宫体诗的传统,也不能据此诗而说李贺对宫体诗作者的怀念和向往。李贺不过是借和晚年的庾肩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忧愤罢了。
唐代杜牧: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即《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之间,亦殊不能知之。(《李贺集序》)
宋代刘辰翁:此拟庾肩吾归自会稽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吴注刘评李长吉歌诗》卷一)
明代高棅:刘(辰翁)云:此拟肩吾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其沉着憔悴,在于自言“秋衾铜辇”之梦,而庾自见,殆赋外赋也。“塘蒲”之叹,融入秋晚,结语却如此,极是也。(《唐诗品汇》卷二一)
明代邢昉:集中五言较胜歌行,而深晦太过,廷礼所取数首一一高卓,可为具眼。(《唐风定》)
明代徐渭:雕率相半。周珽:潜自会稽,宁能忘念梁德?及还家容骨衰悴,以此日困守迍贱,回首昔时佩服荣宠;一代文人至此,良可悲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明代曾益:此诗不言悲,而悲自无限,故序曰“补其悲”。(《李贺诗解》卷一)
清代黎简:贺真有心读书人,惜矣。(《李长吉集》)
清代吴瑞荣:萧梁时事可见,而庾亦和盘托出。“身与塘蒲晚”,言不酸而闻者意苦。(《唐诗笺要》)
清代叶矫然:李长吉最心醉新野父子,观其《补庾肩吾还会稽歌》,则其流连仰止可知矣。(《龙性堂诗话续集》)
清代王闿运:颇有鬼气(首四句下)。(《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