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夜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拼音

hǎo fēng lóng yuè qīng míng yè ,bì qì hóng xuān cì shǐ jiā 。
dú rào huí láng háng fù xiē ,yáo tīng xián guǎn àn kàn huā 。

注释

  • 胧月:朦胧月色
  • 碧砌:青石台阶
  • 红轩:红色廊轩
  • 刺史: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
  • 弦管:指远处音乐声

译文

清风朦胧月色清明夜,青阶红楼刺史府衙。
独自徘徊回廊时走时停,遥闻乐声隐约细赏庭花。

背景

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诗人突破传统清明诗的悲戚基调,以刺史身份在官邸庭院中感受清明夜色,展现其”中隐”思想与豁达心境,是中唐士大夫节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赏析

  1. 艺术手法:
  • 色彩构图:”碧砌红轩”形成鲜明视觉对比
  • 声景交融:远处弦管与近处看花的感官叠合
  • 动作描写:”绕””行””歇”的动态捕捉
  • 空间设计:由建筑(砌/轩)到自然(风/月)的视角转换
  1. 情感特质:
  • 表层:清明夜游的闲适
  • 深层:对”吏隐”生活的满足
  • 突破性:首次以轻松笔调写清明节
  1. 诗学创新:
  • 开创清明”夜”题材先河
  • 将节令诗与园林诗相结合
  • 体现白居易”闲适诗”的成熟风格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唐诗快》:”乐天清明作,别开生面”
  • 《唐宋诗醇》:”二十八字写尽中唐士大夫雅趣”
  1. 现代研究:
  • 陈寅恪指出:”唐代官吏节日生活的珍贵切片”
  • 袁行霈认为:”白居易’中隐’思想的诗意呈现”
  1. 文学史意义:
  • 清明题材诗歌的变调之作
  • 反映中唐士人生活方式转型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