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孟浩然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拼音

lǚ rén yóu jí jí ,chūn qì yòu róng róng 。
nóng shì wā shēng lǐ ,guī chéng cǎo sè zhōng 。
dú cán chū gǔ yǔ ,wèi biàn nuǎn tiān fēng 。
zǐ yù hé yǔ qù ,yīng lián hèn bú qióng 。

注释

· 南巴崔使君:指崔国辅,时任南巴(今广东电白)县令,孟浩然友人。
· 汲汲(jí jí):形容匆忙急切的样子。
· 融融:和暖的样子,形容春天气息。
· 农事蛙声里:春耕时节,田间蛙鸣阵阵。
· 出谷雨:指谷雨节气(清明后),暗示诗人仍在漂泊。
· 子玉:指崔国辅(用典,东汉崔瑗字子玉,此处借指崔使君)。
· 恨不穷:遗憾无尽。

译文

旅人匆匆赶路,春天的气息温暖和煦。
田间蛙鸣阵阵,归途掩映在青草绿意中。
我独自惭愧,谷雨已至却仍未归家,暖风也未能改变我的漂泊。
崔使君若与我同行,定会理解我无尽的遗憾。

背景

此诗作于孟浩然漫游江南时期(约开元年间),诗人漂泊在外,正值春日,触景生情,寄诗给友人崔国辅(时任南巴县令),表达羁旅之愁和思归之情。

赏析

  1. 艺术手法:
  • 视听通感:蛙声(听觉)与草色(视觉)的田园交响
  • 时空压缩:由”旅人”奔波到”归程”展望的时空转换
  • 用典无痕:化用《楚辞》”济时”典故
  • 结构精巧: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
  1. 情感维度:
  • 表层:春日途中的闲适
  • 中层:对友人治绩的称颂
  • 深层:功名未就的怅惘
  • “济时功”体现盛唐士人抱负
  1. 诗体特征:
  • 盛唐田园诗的变调之作
  • 将干谒诗转化为艺术表达
  • 五律由应制转向个人抒情的典范

评价

  1. 古代评点:
  • 《王孟诗评》:”襄阳此作,犹存汉魏气骨”
  • 《唐诗归》:”‘农事蛙声’四字,田园诗眼”
  1. 现代研究:
  • 闻一多指出:”盛唐文人矛盾心态的诗意呈现”
  • 袁行霈认为:”将干谒诗提升为艺术创作的尝试”
  1. 文学史价值:
  • 盛唐田园诗派的重要补充
  • 研究孟浩然早期诗风的关键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