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孟浩然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拼音

shì lǎn jìng hú wù ,zhōng liú dào dǐ qīng 。
bú zhī lú yú wèi ,dàn shí ōu niǎo qíng 。
fān dé qiáo fēng sòng ,chūn féng gǔ yǔ qíng 。
jiāng tàn xià yǔ xué ,shāo bèi yuè wáng chéng 。
fǔ yuàn yǒu bāo zǐ ,wén zhāng tuī hè shēng 。
cāng làng zuì hòu chàng ,yīn cǐ jì tóng shēng 。

注释

  1. 镜湖:今浙江绍兴鉴湖,东汉马臻修筑,唐代著名胜景
  2. 鲈鱼味:典出西晋张翰思鲈鱼莼菜而辞官,喻仕途诱惑
  3. 樵风:顺风(典出《后汉书》郑弘采薪得神风相助)
  4. 夏禹穴:绍兴会稽山禹陵,传说大禹葬地
  5. 越王城:越国故都遗址,在今绍兴卧龙山
  6. 包子:疑指包融,开元年间著名文士
  7. 贺生:指贺知章,越州名士,时任集贤院学士
  8. 沧浪:《孟子》”沧浪之水”歌,喻隐逸之志

译文

看那镜湖风光,湖心清澈见底。
不慕鲈鱼美味,只爱鸥鸟闲情。
船帆得神风相送,春日遇谷雨新晴。
将去探访禹王陵穴,暂别越国古城。
府中有包融先生,文坛推崇贺公。
醉后共唱沧浪之歌,特寄此诗与诸君同声相应。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吴越之游期间。时诗人科举落第后漫游江南,与友人崔某同游镜湖,寄诗给在越州为官的包融、贺知章,展现盛唐文人”宦游-隐逸”的双重生活模式。

赏析

  1. 结构艺术
    • 前六句:写景(湖光→气象→行踪)
    • 中四句:纪行(禹陵→越城→人物)
    • 末两句:抒情(醉歌→寄意)
    • 空间转换:湖心→岸上→历史遗迹→官府→醉乡
  2. 情感张力
    • 表层:记游之乐(”谷雨晴”)
    • 中层:历史沉思(”夏禹穴”)
    • 深层:身份焦虑(”寄同声”)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宋《唐诗纪事》:”浩然吴越诸作,此篇最得山水之魂”
    • 明《唐音癸签》:”‘不知”但识’四字,写尽诗人本色”
  2. 现代研究
    • 袁行霈指出”樵风”体现”盛唐文人的天人感应观念”
    • 宇文所安认为”沧浪歌”的运用显示”诗人对《楚辞》传统的继承”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