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妾发初覆额)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拼音

qiè fā chū fù é ,shé huā mén qián jù 。
láng qí zhú mǎ lái ,rào chuáng nòng qīng méi 。
tóng jū zhǎng gàn lǐ ,liǎng xiǎo wú xián cāi 。
shí sì wéi jun1 fù ,xiū yán wèi cháng kāi 。
dī tóu xiàng àn bì ,qiān huàn bú yī huí 。
shí wǔ shǐ zhǎn méi ,yuàn tóng chén yǔ huī 。
cháng cún bào zhù xìn ,qǐ shàng wàng fū tái 。
shí liù jun1 yuǎn háng ,qú táng yàn yù duī 。
wǔ yuè bú kě chù ,yuán shēng tiān shàng āi 。
mén qián chí háng jì ,yī yī shēng lǜ tái 。
tái shēn bú néng sǎo ,luò yè qiū fēng zǎo 。
bā yuè hú dié huáng ,shuāng fēi xī yuán cǎo 。
gǎn cǐ shāng qiè xīn ,zuò chóu hóng yán lǎo 。
zǎo wǎn xià sān bā ,yù jiāng shū bào jiā 。
xiàng yíng bú dào yuǎn ,zhí zhì zhǎng fēng shā 。

注释

  1. 妾发初覆额:古代女子未成年时头发覆盖前额。
  2. 剧:游戏。
  3. 竹马:儿童玩具,以竹竿当马骑。
  4. 床:井栏,古代井台周围的栏杆。
  5. 无嫌猜:天真烂漫,没有避嫌和猜忌。
  6. 抱柱信:典出《庄子》,尾生与女子约于桥下,女子未至而洪水至,尾生抱柱而死,喻守信不移。
  7. 望夫台:传说妻子登台眺望远行的丈夫。
  8. 瞿塘滟滪堆:长江三峡中的险滩。
  9. 猿声天上哀:化用《巴东三峡歌》”猿鸣三声泪沾裳”。
  10. 长风沙:地名,距南京七百里,极言迎夫之远。

译文

我的头发刚刚覆额的时候,在门前折花嬉戏。
你骑着竹马跑来,绕着井栏玩弄青梅。
我们同住在长干里,两小无猜。
十四岁嫁给你为妻,羞怯得不敢展颜。
低头面向昏暗的墙壁,千呼万唤也不回头。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与你同生共死。
常怀着尾生抱柱的信念,哪想到会上望夫台。
十六岁你远行经商,要过险恶的瞿塘滟滪堆。
五月江水暴涨不可触碰,猿猴的哀鸣响彻天际。
门前你离去的足迹,处处长满绿苔。
苔藓太深无法清扫,秋风早把落叶吹来。
八月黄色的蝴蝶,双双飞过西园草地。
此情此景伤透我心,忧愁红颜渐老。
何时你从三巴回来,定要提前捎信到家。
我不辞遥远的路程,一直迎到长风沙。

背景

  • 时间:盛唐时期(约725年),李白早年游历金陵时作
  • 地点:南京长干里(当时著名的商业区和水运枢纽)
  • 社会背景:反映唐代商妇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 文学渊源:继承南朝乐府《长干曲》传统而创新

赏析

1. 艺术特色

  • 叙事结构:以年龄为序(6岁→14岁→15岁→16岁),展现爱情发展历程
  • 意象运用:
    • “青梅竹马”:成为千古爱情意象
    • “苔痕落叶”:象征时光流逝和思念
    • “双飞蝴蝶”:反衬主人公孤独
  • 语言风格:乐府民歌的质朴清新与文人诗的细腻抒情结合

2. 情感表达

  • 童年:天真烂漫(”两小无嫌猜”)
  • 新婚:娇羞忐忑(”千唤不一回”)
  • 婚后:炽烈忠贞(”愿同尘与灰”)
  • 别离:深切忧思(”坐愁红颜老”)
  • 期盼:执着坚定(”直至长风沙”)

3. 女性形象塑造
突破传统闺怨诗的被动形象,塑造了:

  • 主动追求爱情(”折花””弄青梅”)
  • 情感发展有层次感
  • 对爱情坚贞而行动力强

评价

  1. 明代胡震亨《李杜诗通》:
    “清新民歌体,而情致委曲,太白独步。”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
  3. 现代学者评价:
  • 中国最早的”爱情叙事诗”之一
  • 开创”商妇诗”新题材
  • “青梅竹马”成为经典文化符号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