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二

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拼音

tiān ruò bú ài jiǔ ,jiǔ xīng bú zài tiān 。
dì ruò bú ài jiǔ ,dì yīng wú jiǔ quán 。
tiān dì jì ài jiǔ ,ài jiǔ bú kuì tiān 。
yǐ wén qīng bǐ shèng ,fù dào zhuó rú xián 。
xián shèng jì yǐ yǐn ,hé bì qiú shén xiān 。
sān bēi tōng dà dào ,yī dòu hé zì rán 。
dàn dé jiǔ zhōng qù ,wù wéi xǐng zhě chuán 。

注释

  1. 酒星:中国古代星官名,属二十八宿中的柳宿
  2. 酒泉:地名,传说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得名
  3. 清比圣:典出《三国志》,徐邈称清酒为”圣人”
  4. 浊如贤:徐邈称浊酒为”贤人”
  5. 通大道:领悟天地至理
  6. 合自然:与自然之道相契合
  7. 酒中趣:饮酒的真谛

译文

如果苍天不爱酒,天上就不会有酒星。
如果大地不爱酒,地上就不该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爱酒,我爱酒不愧对苍天。
早已听闻清酒可比圣人,又说浊酒如同贤人。
圣贤都已饮酒,何必再去求仙?
三杯下肚可通晓大道,一斗饮尽便合乎自然。
只要领悟酒中真趣,不必向清醒者言传。

背景

  • 时间:天宝三载(744年)春,与《其一》为同期组诗
  • 地点:长安
  • 思想背景:
    • 融合儒家”圣贤”与道家”自然”观念
    • 对当时求仙风气的反思
  • 文学渊源:
    • 继承魏晋”酒德”传统(如刘伶《酒德颂》)
    • 发展”酒仙”诗人形象

赏析

1. 艺术特色

  • 逻辑结构:
    天地爱酒(前提)→圣贤饮酒(论证)→得道自然(结论)
  • 修辞创新:
    “酒星””酒泉”的宇宙论意象
  • 思想突破:
    将饮酒提升到哲学高度

2. 三重境界

  • 物质层:酒星、酒泉的实存性
  • 文化层:圣贤饮酒的历史传统
  • 哲学层:”通大道””合自然”的体悟

3. 诗学价值

  • 中国”酒哲学”的诗歌表达
  • 解构传统”圣贤-神仙”等级秩序
  • 建立”酒-道-自然”的新型关系

评价

  1.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
    “白之饮酒,非耽曲蘖,乃托兴以消块垒。”
  2. 明代朱谏《李诗辨疑》:
    “此篇酒趣最深,非沉湎者所能知。”
  3. 现代学者:
  • 吉川幸次郎称为”中国酒神精神的诗化宣言”
  • 袁行霈认为体现”盛唐士人的存在之思”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