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拼音

jiù yuàn huāng tái yáng liǔ xīn ,líng gē qīng chàng bú shèng chūn 。
zhī jīn wéi yǒu xī jiāng yuè ,céng zhào wú wáng gōng lǐ rén 。

注释

  • 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其子夫差增修,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国,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览:观览。
  • 旧苑荒台:旧时吴王的园林和荒圮的台榭,指姑苏台。
  • 菱歌清唱:一作 “采菱歌唱”。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清唱,指歌声清晰响亮,一作 “春唱”。不胜春:不尽的春意。
  • 西江月:西边江上的月亮。西江,或指长江,长江在苏州西。
  • 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译文

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谁还记得吴王夫差的事儿呢?只有那城西河中的明月,曾经照耀过吴王宫殿,照耀过在宫中灯红酒绿的人。

背景

此诗约作于李白漫游吴越时期(726年左右)。诗人游览姑苏台遗址,面对吴宫废墟,联想到吴王夫差与西施的往事,借古抒怀。当时唐玄宗开元盛世已现衰象,诗中暗含对当代统治者的警示。

赏析

  •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描绘姑苏台的今昔变化,表达了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诗中展现了昔日吴王宫廷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破败,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抒发了对历史变迁、人事无常的感慨。
  • 艺术手法:诗的前两句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旧苑荒台” 描绘出昔日繁华的园林宫殿如今已荒废破败的景象,而 “杨柳新” 则写出了自然景物的新陈代谢,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菱歌清唱不胜春”,从听觉角度进一步渲染出春色的明媚和生机,但这种欢乐的场景却与眼前的荒台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诗人对过去的联想。后两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明月是永恒的,它曾见证过吴王宫里的繁华热闹,如今却只能映照在荒凉的姑苏台上,以不变的自然景物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意境深远,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无限感慨。

评价

  • 明代高棅《唐诗正声》:作法圆转,妙在 “只今惟有” 四字。
  •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千万怨恨人,便不能为一语。
  •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吊古情深,语极凄婉。
  •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神韵天然(末二句下)。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