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拼音

zhú lóng qī hán mén ,guāng yào yóu dàn kāi 。
rì yuè zhào zhī hé bú jí cǐ ?wéi yǒu běi fēng hào nù tiān shàng lái 。
yàn shān xuě huā dà rú xí ,piàn piàn chuī luò xuān yuán tái 。
yōu zhōu sī fù shí èr yuè ,tíng gē bà xiào shuāng é cuī 。
yǐ mén wàng háng rén ,niàn jun1 zhǎng chéng kǔ hán liáng kě āi 。
bié shí tí jiàn jiù biān qù ,yí cǐ hǔ wén jīn bì chá 。
zhōng yǒu yī shuāng bái yǔ jiàn ,zhī zhū jié wǎng shēng chén āi 。
jiàn kōng zài ,rén jīn zhàn sǐ bú fù huí 。
bú rěn jiàn cǐ wù ,fén zhī yǐ chéng huī 。
huáng hé pěng tǔ shàng kě sāi ,běi fēng yǔ xuě hèn nán cái !

注释

  1. 烛龙:神话中的神龙,传说其睁眼为昼,闭眼为夜,栖于北方极寒之地。
  2. 寒门:指极北之地,传说中寒冷之门。
  3. 燕山:在今河北北部,此处泛指北方边塞。
  4. 轩辕台:传说为黄帝轩辕氏所居之地,此处借指北方荒寒之境。
  5.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极度忧愁。
  6. 鞞靫(bǐng chá):箭袋,此处指战士留下的遗物。
  7. 白羽箭:饰有白羽毛的箭,象征英武。
  8. 黄河捧土尚可塞:夸张手法,黄河汹涌,捧土难塞,比喻悲痛无法抑制。
  9. 恨难裁:怨恨无法消除。

译文

烛龙栖息在极北寒门,它的光芒如同白昼。
为何日月的光芒照不到这里?只有北风怒号从天而降。
燕山的雪花大如席子,一片片吹落在轩辕台上。
幽州的一位思妇在寒冬腊月里,停下歌声、收起笑容,愁眉紧锁。
她倚门远望出征的丈夫,想到他在长城受苦受寒,实在令人哀伤。
当初他提剑出征去救援边疆,只留下这个饰有虎纹的金箭袋。
里面有一对白羽箭,如今已结满蛛网、落满尘埃。
箭仍在,人却战死沙场,再也不能回来。
她不忍再看这些遗物,一把火将它们烧成灰烬。
黄河汹涌,捧土尚且可以填塞,但她的悲恨却像北风大雪一样无法消解!

背景

  • 时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北游幽燕时。
  • 社会背景:当时安禄山在幽州(今北京一带)拥兵自重,边塞战事频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 个人背景:李白目睹边地百姓的苦难,借思妇之口抒发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征人的哀悼。

赏析

  1. 艺术手法
    • 夸张比喻:“燕山雪花大如席”极言北方苦寒,增强感染力。
    • 对比衬托:烛龙的光辉与北风的怒号、思妇的哀怨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强烈对比。
    • 借景抒情:以风雪渲染悲凉氛围,烘托思妇的绝望。
  2. 情感表达
    • 前半部分写北地苦寒,暗喻战争的无情。
    • 后半部分聚焦思妇的悲痛,展现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
  3. 思想内涵
    • 批判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 表达对征人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评价

  1. 明代·胡应麟(《诗薮》):“‘燕山雪花大如席’句,虽夸而有致。”
  2.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此诗极写边地之苦,思妇之哀,悲壮淋漓。”
  3.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李白边塞诗的代表作,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特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