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拼音
zǐ fáng wèi hǔ xiào ,pò chǎn bú wéi jiā 。
cāng hǎi dé zhuàng shì ,zhuī qín bó làng shā 。
bào hán suī bú chéng ,tiān dì jiē zhèn dòng 。
qián nì yóu xià pī ,qǐ yuē fēi zhì yǒng ?
wǒ lái yí qiáo shàng ,huái gǔ qīn yīng fēng 。
wéi jiàn bì liú shuǐ ,céng wú huáng shí gōng 。
tàn xī cǐ rén qù ,xiāo tiáo xú sì kōng 。
注释
- 下邳(pī):古县名,在今江苏睢宁北。圯(yí)桥:故址在今江苏邳州南,相传黄石公曾在此传授张良兵书。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西汉初大臣,为刘邦重要谋士。
- 虎啸: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奋起。
- 沧海:指沧海君,是张良在东方结交的一位大力士。
- 椎(chuí)秦:用铁锤袭击秦始皇。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东南。
- 黄石公:秦时隐士,曾在圯桥传授张良《太公兵法》。
- 徐泗:徐州和泗州,在今江苏北部和安徽东北部一带,下邳在其境内。
译文
张良在未显达的时候,为了替韩国报仇,不惜倾家荡产。他在东方结交了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袭击秦始皇。虽然没有成功,但这件事震惊了天地。之后张良隐藏在下邳一带,这难道不是有智有勇吗?我来到圯桥上,缅怀古人,钦佩张良的英雄风采。如今只看见碧绿的流水,再也没有黄石公的身影了。叹息张良这样的英雄人物已经离去,徐州和泗州一带也变得萧条空寂了。
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漫游江淮时期(约727年)。诗人途经下邳圯桥,追思汉代谋士张良事迹,借古抒怀。当时李白尚未得志,诗中既表达对张良的仰慕,也暗含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得遇明主的心情。
赏析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张良事迹的描述和对圯桥古迹的凭吊,表达了诗人对张良智勇双全、功成不居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格的钦佩与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慨。
- 艺术手法:诗的前半部分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叙述了张良的主要事迹,从 “破产不为家” 的豪情,到 “椎秦博浪沙” 的壮举,突出了张良的英勇和果敢。“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这一行动的影响力,展现了张良的非凡胆识。后半部分则着重写诗人在圯桥的所见所感,“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以眼前的实景与历史的虚景相对比,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以景结情,将对张良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融为一体,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全诗叙事简洁,抒情真挚,气势豪迈,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评价
- 古代评点:
- 《唐宋诗醇》评:”英气勃发,寄托遥深”
- 《李太白诗醇》称:”咏史中别开生面之作”
- 现代研究:
- 林庚认为此诗”展现了李白独特的历史观”
- 袁行霈指出诗中”体现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追求”
- 文学史意义:
- 盛唐咏史怀古诗代表作
- 李白政治理想的诗意表达
- 影响后世咏史创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