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拼音
xī shàng lián huā shān ,tiáo tiáo jiàn míng xīng 。
sù shǒu bǎ fú róng ,xū bù niè tài qīng 。
ní shang yè guǎng dài ,piāo fú shēng tiān háng 。
yāo wǒ dēng yún tái ,gāo yī wèi shū qīng 。
huǎng huǎng yǔ zhī qù ,jià hóng líng zǐ míng 。
fǔ shì luò yáng chuān ,máng máng zǒu hú bīng 。
liú xuè tú yě cǎo ,chái láng jìn guàn yīng 。
注释
- 莲花山:华山最高峰莲花峰
- 明星:华山仙女名
- 虚步:凌空而行
- 太清:天空
- 云台:华山云台峰
- 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
- 紫冥:紫色天空
- 胡兵:指安史叛军
- 冠缨:官员装束
译文
西登华山莲花峰,遥见仙女明星。
纤手持着白芙蓉,凌空步踏太清境。
霓虹衣裳飘广带,轻盈飞升天际行。
邀我共登云台峰,礼拜仙人卫叔卿。
恍惚随仙同飞去,乘鸿雁翱翔紫冥。
俯看洛阳平原上,茫茫尽是叛胡兵。
鲜血染红原野草,豺狼之辈皆冠缨。
背景
此诗作于至德元年(756年)安史之乱期间。时李白隐居庐山,闻洛阳陷落,借游仙题材抒发忧国之情。诗中莲花山象征理想世界,洛阳惨状反映现实苦难,形成”仙凡对照”的独特结构,体现了李白后期诗歌的深刻转变。
赏析
- 艺术特色:
- 双重结构:前10句写游仙,后4句写现实
- 意象对比:太清仙境vs血染尘世
- 时空跳跃:从九霄云外到洛阳战场
- 隐喻手法:”豺狼冠缨”直指叛军伪官
- 情感表达:
- 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 对现实苦难的悲愤
- 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 末句的强烈批判精神
- 诗学突破:
- 将游仙诗与现实关怀结合
- 开创”天界-人间”对照模式
- 体现李白诗风从浪漫向沉郁的转变
评价
- 古代评点:
- 《唐诗别裁》:”突发奇想,忧愤深广”
- 《李太白全集》注:”乱离之音,痛切至此”
- 现代研究:
- 闻一多称其为”盛唐最后的天问”
- 傅璇琮认为此诗”标志着李白创作的重要转折”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