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拼音
míng yuè chū tiān shān ,cāng máng yún hǎi jiān 。
zhǎng fēng jǐ wàn lǐ ,chuī dù yù mén guān 。
hàn xià bái dēng dào ,hú kuī qīng hǎi wān 。
yóu lái zhēng zhàn dì ,bú jiàn yǒu rén hái 。
shù kè wàng biān sè ,sī guī duō kǔ yán 。
gāo lóu dāng cǐ yè ,tàn xī wèi yīng xián 。
注释
- 关山月: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戍之苦。
- 天山:指祁连山(汉唐时匈奴称祁连为”天山”)。
- 玉门关:汉代边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 白登道:汉高祖刘邦曾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被匈奴围困七日。
- 青海湾:即青海湖,唐代与吐蕃交战要地。
- 戍客:戍边的将士。
- 高楼:指戍客故乡妻子所居的闺楼。
译文
明月从天山升起,浮现在苍茫云海之间。
长风呼啸几万里,一直吹过玉门关隘。
汉军曾兵败白登山,胡骑至今窥伺青海。
自古这征战之地,不见几人能够生还。
戍边将士望着荒凉的边塞,思乡的愁容布满脸庞。
今夜故乡的高楼上,妻子的叹息声想必未曾停歇。
背景
- 时代背景:
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唐与吐蕃在青海、西域战事频繁。 - 个人背景:
约作于李白首次入长安前后(725-735年),反映其早期对战争的思考。
赏析
- 艺术特色
- 时空交织:天山→玉门关→白登→青海→高楼的空间转换,汉至唐的时间跨度。
- 意象壮阔:明月、长风、云海等意象构成边塞画卷。
- 双重视角:戍卒与思妇的对比描写。
- 思想内涵
- 批判战争的永恒残酷。
- 揭示战争对个体的精神摧残。
- 语言风格
乐府诗的质朴刚健与盛唐气象的壮美结合。
评价
- 明代胡应麟:”太白《关山月》雄浑悲壮,可继《古诗十九首》之’十五从军征’。”
- 清代沈德潜:”末四句直是《国风》’君子于役’遗响。”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