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拼音
qīng xiǎo qí bái lù ,zhí shàng tiān mén shān 。
shān jì féng yǔ rén ,fāng tóng hǎo róng yán 。
mén luó yù jiù yǔ ,què yǎn qīng yún guān 。
yí wǒ niǎo jì shū ,piāo rán luò yán jiān 。
qí zì nǎi shàng gǔ ,dú zhī le bú xián 。
gǎn cǐ sān tàn xī ,cóng shī fāng wèi hái 。
注释
- 白鹿:道教仙人的坐骑
- 天门山:泰山南天门
- 羽人:飞仙
- 方瞳:方形瞳孔(仙人特征)
- 鸟迹书:仙家秘籍
- 了不闲:完全看不懂
译文
清晨骑着白鹿,直上泰山天门。
山间遇见飞仙,方瞳容貌非凡。
拨开藤萝欲交谈,他却隐入青云间。
留下鸟篆仙书,飘落山岩之上。
文字皆是上古体,读来全然不解。
对此再三叹息,求师问道仍未还。
背景
本诗为《游泰山六首》组诗第二首,作于天宝元年(742年)李白首次登泰山时。时年42岁的李白正处创作盛期,诗中融合其道教信仰与山水情怀,通过遇仙情节展现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也暗含对现实功名的矛盾心理。
赏析
- 艺术特色:
- 游仙叙事:完整构建”骑鹿-遇仙-得书-叹惋”的情节链
- 道教意象:白鹿、羽人、方瞳、鸟迹书等密集出现
- 虚实相生:现实登山与仙遇幻境的巧妙交织
- 语言特质:”扪萝””飘然”等词的飘逸感
- 情感表达:
- 求仙访道的热忱
- 仙缘难续的怅惘
- 文化隔阂的焦虑(读不懂仙书)
- 末句体现修道未成的遗憾
- 诗学价值:
- 开创”登山-遇仙-悟道”的创作模式
- 将道教典故转化为诗意意象
- 展现盛唐道教诗歌的典型特征
评价
- 古代评点:
- 《唐诗归》:”仙气拂拂,从十指间出”
- 《李诗直解》:”遇仙一段,虚实妙绝”
- 现代研究:
- 闻一多称其”道教意识与诗艺的完美结晶”
- 宇文所安认为”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宗教想象”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