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山·其三

李白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拼音

píng míng dēng rì guān ,jǔ shǒu kāi yún guān 。
jīng shén sì fēi yáng ,rú chū tiān dì jiān 。
huáng hé cóng xī lái ,yǎo tiǎo rù yuǎn shān 。
píng yá lǎn bā jí ,mù jìn zhǎng kōng xián 。
ǒu rán zhí qīng tóng ,lǜ fā shuāng yún huán 。
xiào wǒ wǎn xué xiān ,cuō tuó diāo zhū yán 。
chóu chú hū bú jiàn ,hào dàng nán zhuī pān 。

注释

  • 日观:泰山日观峰
  • 云关:云雾缭绕的山口
  • 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 青童:仙童
  • 绿发:乌黑发亮的头发(仙童特征)
  • 蹉跎:虚度光阴
  • 凋朱颜:容颜衰老

译文

黎明登上日观峰,举手拨开云雾关。
精神焕发四飞扬,恍若超脱天地间。
黄河蜿蜒西而来,隐入远方群山湾。
凭崖纵览八方景,目极长空天地宽。
偶遇仙童立云间,双鬟乌发垂两肩。
笑我学仙已太晚,虚度光阴凋容颜。
迟疑瞬间失其踪,仙踪浩渺难追攀。

背景

本诗为《游泰山六首》第三首,作于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登泰山期间。时值诗人应诏入京前夕,诗中既展现泰山壮景,又通过遇仙情节表达对修道成仙的向往,同时暗含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的焦虑。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空间构建:垂直维度(登峰)与水平维度(览八极)的交织
  • 色彩运用:”绿发”与”朱颜”的鲜明对比
  • 声韵设计:”关””间””山””闲”等平声韵营造开阔感
  • 戏剧冲突:仙童”笑我”引发的心理震颤
  1. 情感表达:
  • 登高望远的豪情
  • 遇仙被嘲的窘迫
  • 岁月流逝的焦灼
  • 仙凡永隔的怅惘
  1. 诗学突破:
  • 将山水诗与游仙诗完美融合
  • 开创”遇仙-点悟-消失”的情节模式
  • “凋朱颜”意象成为李白年龄焦虑的标志性表达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唐诗品汇》:”气象雄浑,仙凡之际,感慨系之”
  • 《李诗纬》:”‘凋朱颜’三字,道尽千古英雄恨”
  1. 现代研究:
  • 林庚指出此诗”展现了李白独特的时间意识”
  • 松浦友久认为”青童形象具有道教内丹学的隐喻”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