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山·其四

李白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拼音

qīng zhāi sān qiān rì ,liè sù xiě dào jīng 。
yín sòng yǒu suǒ dé ,zhòng shén wèi wǒ xíng 。
yún háng xìn zhǎng fēng ,sà ruò yǔ yì shēng 。
pān yá shàng rì guān ,fú kǎn kuī dōng míng 。
hǎi sè dòng yuǎn shān ,tiān jī yǐ xiān míng 。
yín tái chū dǎo jǐng ,bái làng fān zhǎng jīng 。
ān dé bú sǐ yào ,gāo fēi xiàng péng yíng 。

注释

  • 清斋:道教斋戒
  • 裂素:裁切白绢(用于写经)
  • 道经:道教经典
  • 东溟:东海
  • 天鸡:神话中报晓神鸡
  • 银台:仙人居所
  • 倒景:海中倒影
  • 蓬瀛:蓬莱、瀛洲仙山

译文

斋戒修行三千日,铺展白绢写道经。
吟诵经典悟真谛,众神护卫我身形。
乘云御风凭气动,飘然若生羽翼轻。
攀崖再登日观峰,凭栏远眺东海瀛。
晨光染动远山色,天鸡已报破晓声。
仙宫银台现海市,白浪翻滚巨鲸腾。
何处可得不死药?振翅高飞向仙瀛。

背景

本诗为《游泰山六首》第四首,作于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泰山之行。时年42岁的李白正醉心道教,诗中详细记录其斋戒、写经、悟道的修行体验,将泰山日出与东海仙山意象结合,表达对长生久视的强烈渴望。

赏析

  1. 艺术特色:
  • 修行叙事:完整呈现”斋戒-写经-诵经-感神”的修道过程
  • 海上仙景:通过”银台倒景””白浪长鲸”构建瑰丽幻境
  • 视听通感:”天鸡鸣”与”海色动”的晨光交响
  • 炼字精妙:”动””翻”二字活化海上晨曦
  1. 情感表达:
  • 虔诚的修道热忱
  • 飞升的强烈冲动
  • 对长生药的执着追寻
  • 末句”高飞”体现的超越精神
  1. 诗学价值:
  • 唐代道教修行诗的典范
  • 将实景观察与仙道想象完美结合
  • “天鸡-海日”意象成为泰山日出的经典表述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唐诗归》:”写修道事真切如画”
  • 《李诗通》:”‘海色’二句,造化在手”
  1. 现代研究:
  • 吉川幸次郎指出此诗”展现了唐代文人道教实践的真实图景”
  • 袁行霈认为”银台倒景”意象源自海市蜃楼观察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