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拼音
lú huǒ zhào tiān dì ,hóng xīng luàn zǐ yān 。
nǎn láng míng yuè yè ,gē qǔ dòng hán chuān 。
注释
- 秋浦:今安徽池州秋浦河
- 炉火:冶炼金属的火炉
- 赧郎:被炉火映红脸的工人
- 寒川:秋浦河
译文
冶炼炉火照亮天地,火星混着紫烟飞溅。
红脸工人在月夜下,歌声震荡寒冷河川。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李白漫游秋浦时期。时年53岁的李白接触民间冶炼场景,突破传统山水诗范畴,以独特视角展现劳动之美,是唐代少有的工业题材诗作。
赏析
- 艺术特色:
- 色彩对比:红(炉火)vs紫(烟)vs白(月)
- 视听交融:视觉的火光与听觉的歌声交响
- 炼字精妙:”乱”字活化火星飞溅动态
- 空间构建:天地(大)-炉火(中)-人脸(小)的镜头式聚焦
- 情感表达:
- 对劳动场景的惊叹
- 对劳动者生命力的礼赞
- 工业文明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存
- 末句”动寒川”体现的震撼力
- 诗学价值:
- 中国古典诗歌中罕见的工业题材
- 将劳动者形象诗意化的开创之作
- 体现李白晚期诗风的生活化转向
评价
- 古代评点:
- 《李诗直解》:”二十字写尽工人神采”
- 《唐宋诗醇》:”另开生面,直追《国风》”
- 现代研究:
- 郭沫若称其为”中世纪工业的浪漫赞歌”
- 林庚指出诗中”展现了李白对民间生活的深刻体察”
- 文学史意义:
- 唐代工业诗的唯一杰作
- 李白诗歌题材的重要突破
- 古代劳动者文学的代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