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五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拼音

sāi lǔ chéng qiū xià ,tiān bīng chū hàn jiā 。
jiāng jun1 fèn hǔ zhú ,zhàn shì wò lóng shā 。
biān yuè suí gōng yǐng ,hú shuāng fú jiàn huā 。
yù guān shū wèi rù ,shǎo fù mò zhǎng jiē 。

注释

  1. 塞虏:边塞外敌(指突厥等)
  2. 虎竹:虎符与竹使符,调兵信物
  3. 龙沙:白龙堆沙漠,代指边塞
  4. 剑花:剑刃上的霜花
  5. 玉关:玉门关
  6. 长嗟:长久叹息

译文

胡虏乘秋凉南下侵扰,
大唐军队出塞征伐。
将军手持虎符调兵,
战士戍守大漠风沙。
边关月色映着弓影,
异域寒霜凝在剑锋。
玉门关尚未能归入,
家中的少妇莫要久叹。

背景

  1. 创作时间:天宝八载(749年)左右
  2. 历史事件:
    • 反映唐军与突厥的秋季战役
    • 天宝年间府兵制衰败带来的戍边压力
  3. 文学突破:
    • 首次在边塞诗中系统描写军事调度(”分虎竹”)
    • 开创”战场-家庭”即时呼应结构

赏析

  1. 艺术突破:
    • 时空压缩术:
      • 前四句:宏观军事行动(秋下→出塞→分兵→驻防)
      • 后四句:微观战场细节(月影→霜花→思归→劝慰)
    • 兵器人格化:
      “弓影””剑花”赋予武器情感温度
  2. 思想内涵:
    • 三层递进:
      ① 战争必要性(”塞虏乘秋下”)
      ② 将士艰苦(”卧龙沙”)
      ③ 人文关怀(”少妇莫长嗟”)
    • 超越传统边塞诗的二元对立,展现战争复杂性
  3. 声韵设计:
    • 押”家沙花嗟”平声麻韵
    • 前四句用入声字(”出””竹””卧”)营造紧张感
    • 后四句转柔声调缓解情绪

评价

  1. 明代王世贞:”‘边月”胡霜’一联,真堪画作《出塞图》题款。”
  2. 清代方东树:”后二句突然转柁,如乐府《饮马长城窟》法。”
  3. 现代学者推举为”盛唐军事诗的艺术巅峰之作”。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