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拼音
zhòng niǎo gāo fēi jìn ,gū yún dú qù xián 。
xiàng kàn liǎng bú yàn ,zhī yǒu jìng tíng shān 。
注释
- 敬亭山:位于今安徽宣城,又名”昭亭山”,是李白晚年常游之地。
- 众鸟高飞尽:鸟儿全都飞走了,暗喻世态炎凉,友人离散。
- 孤云独去闲:一片孤云悠然飘远,象征诗人的孤独与超脱。
- 相看两不厌:人与山彼此凝视,互不厌倦,体现物我合一的境界。
译文
群鸟高飞,消失在天际;
一片孤云,也悠然远去。
唯有我与敬亭山,
长久凝望,永不厌倦。
背景
- 时间:约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经历政治失意后漫游江南时所作。
- 心境:
- 政治抱负受挫(曾供奉翰林后被赐金放还),友人渐疏,倍感孤独。
- 诗中”众鸟””孤云”象征世态炎凉,而敬亭山成为唯一的精神寄托。
- 风格:以简淡之笔写深沉之思,体现李白晚年诗风的凝练与超然。
赏析
- 艺术手法:
- 以动衬静:鸟飞、云去反衬山的永恒与诗人的孤寂。
- 拟人化:山与诗人”相看两不厌”,赋予自然以人格化情感。
- 留白:不直抒孤愤,而通过意象含蓄表达,余味悠长。
- 情感表达:
- 表面写山,实则写人——在孤独中寻求精神共鸣,展现遗世独立的孤高情怀。
- 哲学意境:
- 体现道家”物我合一”思想,山成为诗人超越世俗的象征。
评价
- 明代·唐汝询:”孤云独去,无相亲也,唯山可对,此太白出世之思。”(《唐诗解》)
- 清代·沈德潜:”传’独坐’之神,二十字中有一片化机。”(《唐诗别裁》)
- 现代·闻一多:”李白的孤独,是盛唐最后的回响,敬亭山成了他的精神祭坛。”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