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拼音

rì běn cháo qīng cí dì dōu ,zhēng fān yī piàn rào péng hú 。
míng yuè bú guī chén bì hǎi ,bái yún chóu sè mǎn cāng wú 。

注释

  • 晁卿衡: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
  • 帝都:长安
  • 蓬壶:蓬莱仙山(传说东海三神山之一)
  • 苍梧:传说舜葬之地(代指哀悼之处)

译文

日本晁衡辞别长安城,孤帆远航绕蓬莱仙境。
皎洁明月沉入碧海再不归,愁云惨淡笼罩苍梧之野。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时年52岁的李白误闻挚友晁衡归国途中遇难(实未死)。晁衡作为日本遣唐留学生,与李白交谊深厚。诗中融合现实哀思与神话意象,展现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动人篇章。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意象经营:明月(喻晁衡)与白云的象征系统
  • 空间构建:从帝都到蓬壶再到苍梧的虚实转换
  • 色彩对比:碧海(冷)与白云(惨)的情感投射
  • 声韵设计:平声韵(都/壶/梧)营造绵长哀思
  1. 情感表达:
  • 对异国友人的深切哀悼
  • 生命无常的哲学感悟
  • “不归”体现的永恒遗憾
  • 末句”愁色”的移情手法
  1. 诗学价值:
  • 唐代国际友谊诗的典范
  • 将现实事件升华为永恒意象
  • “明月沉海”成为经典悼亡意象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唐诗别裁》:”二十字泪血写成”
  • 《李太白诗醇》:”‘明月’之比,千古绝调”
  1. 现代研究:
  • 松浦友久称其为”东亚文学交流的纪念碑”
  • 傅璇琮指出”苍梧意象源自《山海经》的悲情传统”
  1. 文学史意义:
  • 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
  • 李白悼亡诗的代表作
  • 影响后世”国际挽诗”创作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