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拼音

quǎn fèi shuǐ shēng zhōng ,táo huā dài lù nóng 。
shù shēn shí jiàn lù ,xī wǔ bú wén zhōng 。
yě zhú fèn qīng ǎi ,fēi quán guà bì fēng 。
wú rén zhī suǒ qù ,chóu yǐ liǎng sān sōng 。

注释

  1. 戴天山:又名大匡山,位于四川江油,李白少时读书处
  2. 青霭:山中青色云气
  3. 飞泉:瀑布
  4. 溪午:正午时分的小溪边
  5. 不闻钟:暗示道士不在道观

译文

犬吠声夹杂着潺潺水响,
带露桃花开得正浓。
树林深处时见野鹿,
正午溪边却听不到道观钟声。
野竹划破青色云霭,
飞瀑高悬碧绿山峰。
无人知道士去向何处,
我愁闷地倚靠着几株青松。

背景

  • 创作时间:约开元八年(720年),李白20岁左右
  • 地理背景:四川江油戴天山
  • 个人背景:
    • 李白少时在大匡山读书学道
    • 早期表现出的隐逸思想
  • 时代背景:
    • 蜀地道教氛围浓厚
    • 盛唐隐逸文化盛行

赏析

  1. 艺术特色:
    • 视听结合:犬吠(听觉)-桃花(视觉)-钟声(听觉缺失)
    • 时间线索:清晨(带露)→正午(溪午)→午后(倚松)
    • 对比手法:生机(犬、鹿)vs寂寥(不闻钟、无人)
  2. 意境营造:
    • 前六句描绘幽静山景
    • 后两句点出访人不遇的惆怅
    • 以景结情,含蓄深远
  3. 语言风格:
    • 清新自然,不事雕琢
    • 对仗工稳而不板滞

评价

  1. 明代高棅:”此诗清丽幽绝,可称入神之作。”
  2. 清代沈德潜:”不遇之况,写来何等闲雅。”
  3. 现代学者评:”李白早期诗风的典型代表,已显大家气象。”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