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拼音
bā shuǐ jí rú jiàn ,bā chuán qù ruò fēi 。
shí yuè sān qiān lǐ ,láng háng jǐ suì guī ?
注释
- 巴水:泛指巴地(今川东)江河
- 去若飞:形容船行极快
- 几岁归:何时才能归来
译文
巴地的江水湍急如箭,巴人的船只飞驰似箭。
十个月已行三千里,情郎此去何年能回还?
背景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游巴蜀时期。时年24岁的诗人学习当地民歌,以船女口吻抒写离别之情,既展现对巴蜀风情的观察,又体现其早期诗歌的民歌化倾向。
赏析
- 艺术特色:
- 比喻系统:急箭-飞船的动态意象
- 数字修辞:”十月”与”三千里”的时空张力
- 留白艺术:末句问而不答的悬想
- 声韵设计:平声韵(飞/归)强化飘逝感
- 情感表达:
- 对舟行疾速的惊叹
- 离别相思的焦灼
- “几岁归”的永恒追问
- 二十字中的生命沧桑
- 诗学价值:
- 唐代巴渝民歌的诗化提升
- 开创”水程-归期”的抒情模式
- 影响刘禹锡《竹枝词》创作
评价
- 古代评点:
- 《唐诗归》:”二十字抵《巴东三峡歌》一首”
- 《李诗直解》:”‘几岁归’三字,问断肠人”
- 现代研究:
- 郭沫若称其为”长江航运的史诗微缩”
- 宇文所安指出”箭-飞意象的军事隐喻”
- 文学史意义:
- 巴蜀题材的早期经典
- 李白民歌体代表作
- 唐代”水路离思”诗的先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