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拼音
shuí jiā yù dí àn fēi shēng ,sàn rù chūn fēng mǎn luò chéng 。
cǐ yè qǔ zhōng wén shé liǔ ,hé rén bú qǐ gù yuán qíng 。
注释
- 洛城:洛阳
- 折柳:《折杨柳》曲(寓离别意)
- 故园情:思乡之情
译文
谁家玉笛暗中飞出声韵,随风散入整个洛阳城。
今夜笛曲中听到《折柳》,谁人能不生故园之情?
背景
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历洛阳时。时年34岁的诗人客居东都,春夜闻笛而触发乡思,将乐府传统与盛唐气象融合,是其早期七绝的代表作。
赏析
- 艺术特色:
- 通感运用:笛声”飞-散-满”的听觉可视化
- 空间建构:从”谁家”到”满洛城”的声波扩散
- 双关修辞:”折柳”兼指曲名与赠别习俗
- 反问收束:引发普遍情感共鸣
- 情感表达:
- 对音乐感染的敏锐
- 客居漂泊的孤寂
- “故园情”的集体记忆
- 二十字中的盛唐乡愁
- 诗学价值:
- 唐代音乐诗的典范
- 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时代之音
- “满洛城”对韩愈”天街小雨”的影响
评价
- 古代评点:
- 《唐诗别裁》:”‘暗飞’二字妙绝”
- 《李诗直解》:”二十字抵《笛赋》一篇”
- 现代研究:
- 林庚称其为”盛唐之音的心灵密码”
- 松浦友久指出”折柳意象的丝路音乐背景”
- 文学史意义:
- 李白七绝成熟期的标志
- 唐代”闻乐诗”的巅峰
- 影响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